分類: culinary

料理

  • 廚刀 3.1 基本功

    工作臺

    就定位 Mise en Place

    老話常談,養成良好習慣,把食材,器材都放在恰當的地方,工作檯面上,順著自己的工作流程,建立自己的操作習慣與動線,這些各就各位的考量與技巧各有所長,沒有好不好,這裡也以刀具部分為主角,定位擺置大致有以下考量:

    P 3-7 東西各就定位

    安全

    刀子等其他材料都就位後再拿出來,放在砧板上,或是靠近砧板,不要放在工作台邊緣,刀鋒不要朝上,也不要露出放置處邊緣懸空,就是不要製造這利刃有接觸到人的機會。

    從大到小,分邊

    這裡所謂的大,指的是大方向,小則是各項食材的準備與盛裝;也就是先想好下一餐要煮甚麼,然後把所需食材準備好,裝食材的容器備妥,如果容器不夠就想好怎麼一批批的替換。衡量一下可用工作檯面,然後劃分幾個區域,大致是準備區,處理區與完成區,把準備區規劃靠近水源便於清洗,處理區在中間,完成區靠近火源便於加熱料理,從準備區移動至處理區,處理完再移動至完成區準備下鍋;如果台面夠大,可以把所有食材清洗妥放準備區,砧板刀子放處理區,空的容器放完成區;如果檯面不夠大,考慮縮小各區域,食材分批上工作台,也就是切完菜直接下鍋,或是省略完成區,菜煮好直接上桌或是碗盤在鍋子旁邊接著,裝入碗盤就上桌,實際如何運作就看自己家環境和自己料理習慣來決定怎樣安排比較適當。

    P 3-8 工作台流程

    衛生考量

    一般家庭工作臺不會太大,所以要能將食材分類分邊會有些難度,例如生食與熟食分區,乾料,蔬果,肉,海鮮在加熱料理之前不要互相接觸,避免交叉感染,如果區域不夠大,那也盡量把料理時間前後錯開,不要混雜處理,避免生魚滴水到炒好的菜上面,或是生雞蛋跟生菜沙拉放一起,都有可能增加生菌感染的風險。

    P 3-10 東西

    抹布

    準備至少一塊乾淨的布,不但要淨,還要乾。

    抹布的最主要功用,是在清潔物品,工作區及雙手,如果抹布本身就不乾淨,那被髒東西擦過的器具,又怎麼可能保持乾淨。衛生局曾經抽查某餐廳,發現砧板生菌超標,餐廳把砧板徹底清潔消毒,複查仍然超標,最後買一塊新的砧板來供檢查,結果還是超標,最後才發現,廚師在檢查前用抹布徹底把砧板“清潔”一遍,結果因為抹布自身未能徹底清潔,反而玷污其他純潔的器皿。如果大家認為家裡面馬桶很髒的話,通常洗碗槽的排水管裡面,生菌數還比馬桶更糟糕,還有,沒錯,一塊清潔不良的抹布,生菌數量又比排水管更糟,所以如果不好好清洗的話,原本用來清潔的乾淨工具變成完美的大規模細菌養殖場,抹布變成是家裡面最髒的一樣東西了。

    P 3-12~13

    清洗消毒的方法:

    衛福部建議的幾個清潔方法中,比較適合家裡面做的,是用水把抹布煮滾,沸騰煮5分鐘後,取出冷卻後擰乾,晾乾備用即可,簡單方便又安全,用稀釋過的漂白水可能安全,但是氯如果碰到其他成分產生化學變化畢竟有些顧慮,我個人並不是很贊成這種消毒法。

    有了乾淨的抹布,可以保持工作台,刀子,各項器具,還有雙手的乾燥與清潔,對於刀具,一定要準備一條乾的布,因為刀子用完要洗,洗完要確實擦乾,用濕布是沒辦法擦乾刀子的,聰明的您應該想到了,如果刀子使用頻率愈高,可能要準備的抹布還不止一塊,有些人會堅持擦不一樣東西要用不一樣抹布,所以家裡應該準備幾塊乾淨的抹布呢?應該您自己最要知道。

    P 3-15 抹布擦刀

    工作安全

    拜託,安全第一,大家還等著吃飯呢

    地板乾燥,不要濕滑

    廚房的功用本來就是煮東西的,煮東西就離不開水、火、油,要用水用油,又要保持整體的乾燥,是比較有挑戰的事。

    一個又濕又滑的地板,不僅孳生細菌,也容易引發滑倒可能性,在廚房滑倒不比其他地方,在草原砂灘上走路奔跑跌倒,可能站起來拍拍衣褲就重新上路,不過因為大部分的廚房無法設計得像球場那麼寬大,周圍空間通常充分利用,也就是除了走道之外,四周可能堆滿器具器材,工作台,爐子,儲藏空間,刀叉碗盤,本身就已經不算是友善安全的地方,所以如果在廚房滑倒,最好在倒下的動線上是空曠無雜物,不要倒下的地方正好是銳利稜角,滾燙檯面,炙熱鍋具,或是尖刺的器具,這些碰撞造成的破壞可能大於跌倒本身的傷害。

    我想,要改變廚房設計已經不太可能了,所以,還不如從自己平時料理習慣著手;用水的時候不要潑灑得到處都是,儘量控制在水槽或是容器內,若有灑出來到地板,最好儘快擦乾;油品也是一樣,不小心灑倒在地板上要儘快擦乾。再來就是使用完廚房後,檯面地面清洗乾淨再擦乾,剩下交給大自然來晾乾,很多的汙漬如果在剛汙染的時候就馬上清理,可以很容易處理掉,等到下一次再一起清理,甚至懶得清除,油汙會愈積愈厚重,愈難清理,養成隨時清理打掃的習慣是建立安全廚房的基本。

    P 3-20 髒汙的廚房地板

    擺置

    刀子離開儲放的地方,就是開始切削的時候,所以刀子若暫時不使用,將刀子平放在砧板上,刀鋒向內放平,切勿刀鋒朝上的方式放著,而且要放在明顯可見的地方,千萬不要用東西覆蓋,有時候,一些好的小習慣會拯救周邊無辜的人免於皮肉血光。

    P 3-25 刀置於砧板上平放

    P 3-26 刀置於砧板上立放

    傳遞刀子

    取刀子的時候要先眼到再手到,也就是眼睛確實看著刀子再用手去抓刀子,抓的時候抓刀柄不要抓刀身,更不要伸手進抽屜盲目摸取刀子,刀子要傳遞給別人,把刀柄指向對方,手握著刀柄刀背部位,千萬不要握刀刃以策安全。

    P 3-30 傳遞刀子

    保持鋒利

    一把鋒利的刀子讓廚師得心應手,創作行雲流水毫無阻礙,一把鈍的刀子則是處處掣肘,不定時還會反咬主人一口,廚房如果有那麼一個危險的器具,那就是鈍刀,刀子不利,那指的是切食材的時候,如果不小心切到手,刀子可是削鐵如泥的。

    刀子基本保養並不困難,只要具備基礎的知識與概念加上簡單的器具,再來就是加上您寶貴的時間,就可以讓刀子保持在鋒利好用狀態,養成保養刀具習慣,讓刀子保持鋒利,其他工作就交給刀子來完成。

    刀子掉了,不要接

    沒有人會想要他心愛的刀子掉地上,但是這種不想面對的事情就是會發生,有可能是沒放好,沒交接好,不小心碰到,總之,您已經犯了第一個錯,不要再犯第二個錯,你我都不是黃飛鴻,運氣好,刀柄先著地,可能虛驚一場,運氣不好,刀尖著地,只能希望損害最少,如果真的因此造成損害,只要人沒受傷,那就接受事實,改天找位有經驗的刀匠幫忙把刀子修好,要再回復原狀嗎,看運氣吧!至少要學到教訓,不要再因自己疏忽把刀子掉地上了。

    P 3-35 掉刀子

    鞋子要有包覆性

    這是基本的常識,在廚房料理,鞋子最好能防滑,真的其他地方出錯了,鞋子還可以提供一些保障,減少不必要的損失,腳趾不要外漏,避免一些高溫的油湯或食材滴落燙傷,承上題,萬一刀子或器具掉落,至少提供些防護效果。

    P 3-37 鞋子包覆性

    不要讓小孩拿到

    台灣每天有3.8個小孩因意外而受傷或死亡,而對小孩們最危險,最容易受傷的地方,卻是在自己溫暖的家,其中被尖利物刺傷發生率,位居意外傷害第三位。不只是刀子,一些尖,刺的物體,都應該收在小孩子拿不到的地方,避免意外發生。

    P 3-38 小孩拿刀

    帶刀走

    刀子難免要從甲地換到乙地去,在這運動的過程中,只要有速度接觸到東西,就有可能發揮刀子應有的切割功用,刀尖能穿刺,刀刃可切割,如果需要拿著刀子走,尤其在有其他人,可能擁擠的地方,切記寧願慢,拿穩了不要跑,拿刀的時候刀鋒勿朝外,刀尖朝上或朝下,另外一隻手圈著自己圍著刀子避免任何碰撞,人多真的很擁擠的地方,把刀尖朝上高舉過頭,避免有任何意外接觸到他人的可能,如果有刀鞘那就更理想,套著刀鞘會讓刀子更安全。

    P 3-39~44 拿刀走

    切勿丟進裝滿髒水的水槽

    當洗碗槽裝滿髒水,各路油膩雜物,洗碗水跟墨水一樣看不清時,千萬不要把那些削鐵如泥的刀子丟進去泡,認為等一下再來洗就可以了,萬萬不要這樣做,要不然,誰有辦法從一池髒污水中準確抓出要洗的刀呢?相反的,被割傷的機會比洗好餐具的機會高,自作孽就算了,如果是個不知情的熱心人士想幫忙洗碗,伸手進水槽,傷害到無辜的人,這樣做到底跟誰有深仇大恨呢。

    P 3-50 洗碗槽

    P 3-51

  • 廚刀 3 使刀

    配套

    刀子的工作就是切割,而在開始搞切割破壞之前,首要之務是保護自己不要受傷,千萬不要出師未捷興先掃,常使廚師淚滿襟,不管是嗷嗷待哺的家人,還是興致勃勃的客人,都將因為一下可能的疏忽,輕則皮肉虛驚,重則傷筋剉骨,誤人誤己,不可不察。養成良好的習慣與心態,塑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烹飪環境,好心情之下做出來的料理,一定帶給人幸福美滿,難以忘懷。

    P 3-2

    想要做好廚房工作必須按部就班來,我不認為有甚麼可以速成的方法,在媒體上看到大師們舞台上展現廚藝盡情揮灑,那是數十寒暑累積出來的功夫,千萬不要直接去學大師們在舞台上的神技,像是砧板上流利快速的刀工,或是磨刀棒鏗鏘無礙的帥氣,有點像看到氣功師傅表演金鐘罩鐵布衫覺得很厲害,回家拿著刀就往自己咽喉刺下去一樣,只看到成果忽略了背後無數的辛勤與苦難,廚房要練刀工,一步一步循序漸進才是確保成功的元素。

    刀子很堅硬,但是可能沒有您想像得強壯,只要碰到更堅硬的東西,就有可能會受損,標準的吃軟不吃硬。所以開切之前稍微做個全盤規劃,要切甚麼,在哪裡切,流程動線怎麼排比較順暢省時,刀子從哪裡來往哪裡去,希望以最低不要受傷的標準開始,慢慢累積經驗與技巧,最終練成絕世武功。

    P 3-5 受損的刀子

  • 廚刀 2.1 考量

    價格

    這個因素很可能是許多人第一順位也是最直接的考量,要用多少預算來購買自己的第一把刀,說實在的,沒有一定的標準,也無法替別人制定參考的依據。買刀的人,評估自己經濟能力與愛刀程度,必須自己做個衡量,沒有人可以替您做主,不過如果真要個參考依據,可以試著用自己薪資來做個參考;比方說,用自己月薪的10%來做為買刀的預算,如果用刀機會少,覺得刀子好壞無差,那就可以把預算降到5%,若是覺得刀子是消耗品,不會或是懶得保養,打算用1~2年就汰換,預算還可以再降,若是完全以價格為考量,只想買一把最便宜的刀,那表示根本不需要這本書,現在就可以把書合起來,不用再閱讀下去,書送給真的想要買廚刀的人。

    如果打算以自己10%月薪來規劃,卻又覺得有壓力,那就替自己定一個目標,調整某些開銷,希望在某個特定時間,例如3~6個月後可以達成買刀的目標,也鞭策自己達成自己定下的標竿;如果用刀機會很多,又對烹飪有興趣,那預算就可能要增加;如果烹飪是職業,那最好擁有自己專屬的刀子,有些廚師會願意用整個月薪甚至更高的標準來買刀,提供大家做個比對參考,至於愛刀成癡或是刀具收藏家,就不在我們討論之列了。

    因為刀子的價格是變動的,如果把價格列舉出來可能過一陣子以後又不一定適用了,所以後面章節推薦廚刀採用的參考價格方式,會用幾個民生基準來做參考,例如台灣基本工資的百分比,或是平常幾個便當消費的大致金額來做比較,如果有任何價格波動通貨膨脹的話,會隨著這些數字增長,誤差可能比較低。即使是這樣,刀子的價格起伏還是可能比民生標準大,所以這裡所列的價格僅供參考,實際售價要在各賣場看了才算準。

    品牌

    選擇商譽良好的品牌,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只不過名氣大的廠牌,到底代不代表刀子就是您要的呢?一家好的刀廠,會很仔細的製作每一把刀子,對刀廠來說,這一把刀只是眾多出廠商品的一件,但是對於買刀的人來說,就這麼一把刀,可能是縮衣節食換來的結果。品牌有時可以代表品質,沒有人想砸自己的百年招牌,但是品牌卻不代表最適合自己,有些時候認真冷靜想一想,知名的品牌也可能是為了別人而買的,不是為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市面廚刀大致分為中式,西式,日式三大區塊,一般來說,製刀風格除了跟工藝水準有關,實際上跟民族性,文化也脫不了關係,各有各的專長領域,很難有刀廠在各領域都專精,可以生產滿足所有人用刀習慣的刀子;德國品牌名聲響徹雲霄,製做的刀子耐操好養,日本血統的廚刀展現專注精一,細緻而嬌貴,兩岸三地的刀子價廉物美,多功好用。

    如果您選刀的時候單純是看上那個小小的商標,而不是其內涵的話,那可能要再三思了,很多刀身上的商標經過清洗打磨之後,可能就煙消雲散一去無蹤,到那時候您手中的刀還剩下甚麼;而各刀廠之間代工情況相當普遍,即使是德國的刀子,都有可能在其他國家生產,或是委託其他刀廠代工,或是合作生產,日本刀廠也可能委託其他刀廠生產,可能是日本刀廠也可能是他國刀廠,台灣刀廠技術也不差,不乏代工國際品牌的案例;即使日本有些手工刀大廠,因為本身產量畢竟有限,會委託其他手工刀廠或師傅代工,再貼上自家品牌出售,不過都還是手工刀就是,又或者是幫其他廠牌生產自己技術專精拿手的刀具,例如我對不鏽鋼類擅長而你對花紋鋼拿手,那就我幫你生產不鏽鋼類刀具,你幫我生產花紋鋼類刀具,各種合作方式都有可能存在;所以,品牌是參考依據之一,但是不要當做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考量。

    功用

    不同刀子有不同優缺點,依據刀子的材質,設計,會比較適用於某些特定功用,相對的,也可能失去某些功用,功用愈專用特殊,通用性就愈差,例如鋸齒刀,用在麵包番茄或許方便,但是拿來切生魚片就是大叉叉;而切生魚片的刀子,拿來劈筋剁骨又讓人看得膽顫心驚;砍切骨頭的剁刀拿來雕花就嫌笨拙;削皮刻花的小刀拿來分切大塊牛肉又可能把肉弄得歪七扭八,那麼家裡廚房到底需要幾種功用的刀?幾把刀才夠用?

    回想自己沒開始研究刀子之前,也活到這麼大歲數了,而把一家大小餵養拉拔大的廚房裡面,印象中就那把菜刀,老家那把傳統菜刀用來切菜,拍、碎、鏟,用來切肉,剁、砍、片,吃飽飯後直接切水果,文的武的樣樣來,沒有辦不了的差事,還不是就這樣把大家都養大成人獨立單飛了,所以真要說廚房需要幾把刀,我倒是認為不那麼重點,因為一把刀照樣可以完成任務,所以建議先以簡單布局為主,如果未來用刀需求出現,再來考慮如何添購所需刀子就可以。

    P 2-110~111 各種功能刀子

    鋒利度

    大家都喜歡削鐵如泥的寶刀,不過鋒利不是免費的。

    一把不利的刀子,阻力大,難駕馭,想去的地方去不了,切不開,不想去的地方到處亂竄,檔不住,選擇鋒利度好的刀子,不僅安全,更能體會切菜行雲流水的樂趣。

    相信所有刀廠都想製造鋒利的刀子,不過在現實市場需求下,要做出某方面妥協,所以真正推出到市面上的,刀子鋒利度會有差異,到底甚麼樣的刀才算鋒利呢?有些人要刀子揮毫斷髮,有些人覺得刀子可以切菜切豆腐就夠用了,也有人希望自己的刀子可以切鐵條才夠力,反正,就是當您抓在手中的刀子切自己常處理的食材的時候,能夠有順暢的穿透力,遇到的阻力最小,滿足心中那把尺,這樣就可以了。

    一般剛開箱的刀子通常鋒利度都不差,即使是一些普通品質的刀具,剛剛出鞘的時候都會給人披荊斬棘,所向披靡的感覺。但是開始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路遙知馬力,刀子好壞漸漸出現差異;即使高品質的刀也會鈍,但是維持鋒利的時間比較長,而且就算鈍化了也比較容易打磨,所以好品質的刀可以讓您享受鋒利的時間比例較長,請注意,這裡的好品質並不一定跟高價畫上等號,廚房裡一把鋒利的刀子會讓您的心情順暢,享受下廚樂趣,希望您有機會體會。

    ●形狀

    每個人習慣切菜的方式會有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切菜習慣,才能據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刀形設計;例如習慣直上直下,切完菜直接鏟走,那就比較適合中式方方正正的菜刀;如果習慣把刀尖靠在砧板上,用搖切方式來切菜,就適合西式,尤其是刀腹大大圓圓的主廚刀;或是切菜動作比較粗曠的,就找重手一點的刀子,這樣使用起來會更順手;如果習慣輕握刀子,精緻切割的,就找輕手的刀子。

    刀子長短大小也是個人喜好,有人認為廚房大小會影響使用刀具大小,但說實在廚房大小並不會影響到那幾公分刀子長短的差異,倒是要切的食材,如果處理比較小的食材,手勁不大,喜歡靈巧一點的刀子,選擇刀子的長度就不需要選太長,20到24公分可能就夠用了;但如果手勁不是問題,處理食材又大,大一點的刀子會有更好的操作空間。

    P 2-113

    ●材質

    前一章費了那麼多唇舌跟大家介紹製作廚刀的鋼材,琳瑯滿目五花八門,不是過目即忘就是九霄雲外,到底哪種材料最好可能早也忘光了,沒關係,我們都不是金屬材料專業,不靠這個吃飯,記不住甚麼材料好壞也無妨,重點是要順手好用。很多的文章或廠商說明,都會提到刀子使用的材質,標榜是多好,多麼獨特,什麼成分的特殊鋼材,不過我個人認為刀廠的處理技術,經驗跟工藝水準是比較重要的,就像是買下好葡萄園不代表幾年後就可以釀出好葡萄酒,只是這些隱性的知識沒有辦法訴諸於文字表現出來,只能讓消費者自己去體驗,這裡並不是要否認個刀廠選用高級材質的用心與投注,這裡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好的刀子不應該因為材質就被否定或貼標籤,如果能夠秉著一顆敞開的心,領著願意嘗試的精神,相信有更多好刀等著您,更有機會選到自己滿意的刀子。

    硬度,強度

    前面章節有提到硬度與強度的敘述,如果能夠再深入了解強度是什麼,消費者應該會更容易分析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刀子。硬度很容易訴諸文字,但是強度卻難以敘述,形容,而且也很複雜,所以不容易看到標榜刀子強度韌性的客觀數字,消費者當然更難用客觀的方式來以強度選擇刀子。

    再強調一次,硬度很重要,但並不是唯一,硬度只是鋼材眾多可用的特性之一,針對某些特殊需求,可能會有比硬度更重要的特性,所以硬度僅供參考就可以,個人認為無需太過鑽研,與其紙上談兵說硬度,不如親手把玩順手度,拿起來抓一下,可以的話割一下紙,再進一步試切青菜蘿蔔,心中一把尺量一量,喜不喜歡立見分曉。

    刀柄

    刀柄抓握的握感覺非常主觀,說的再多,功課做得再仔細,不如自己到現場,實際拿到東西握一下,千言萬語不如一刀在手,其他都是多說。

    一般來說歐美的刀子握把設計比較注重衛生安全,所以在形狀材質以及設計上面,都會朝著衛生的因素來作考量,也可能會透過某些特定的認證機制,例如NSF,確定買到的刀子是安全衛生,穩固可靠的;相對之下亞洲比較傳統的握把設計方式,比較注重方便性以便於製作,或是功能性及工藝度,以求用刀順手與完工技藝上的呈現。

    一把順手的刀柄握起來不會突兀格格不入,整隻手可以透過手掌接觸刀柄很輕易的融入刀中,而且單憑感覺就可以感受到刀刃在甚麼方向,切割過程中可以在各個施力方向輕易的操控並使力,舉凡推、拉、砍、斜、橫、撇、轉,都可以不費勁的施展,刀在手中也不會前後滑動或左右轉動,最後考量自己的整體需求之後,看是要性能表現,方便還是要衛生,自己工作環境需求是甚麼,再來挑選真正適合自己的握柄,才是正確的選刀模式;如果要以衛生安全為主要考量,像是餐廳或中央廚房,那老闆很可能會選有NSF認證的刀具;若是一些創作型或是日式餐廳,可能就會選一些工藝度高性能良好的刀子,若是自己在家使用那就愛選甚麼就選甚麼,看得順眼,抓得順手,價格可接受就好。

    P 2-120 NSF 刀具

    P 2-130 西式,中式廚刀握柄

    木柄

    好,選擇木柄的話,現在不只要保養鋼材,還要保養木材,如果有習慣用洗碗機洗刀子的話,現在真的要改過來了。

    刀柄用木頭來製作,有種特別的暖度,不只是有形的,還有種人刀共鳴無形的溫度。木柄帶來的生命力,其他材質很難取代,簡單的中式握柄,功能性的西式握柄,優雅高貴的日式握柄,冬暖夏涼,有時候光純欣賞就讓人療癒,這也是木柄吸引許多人的原因。

    木柄有生命,這裡的木柄指的是沒有上保護漆的木柄,要善待不要虐待,如果要選木柄刀具,記得偶爾關心保養一下,要多使用不要冷落,您不喜歡的環境,木柄也難以忍受,舉凡高溫,高濕,太乾,碰撞,都不是適當對待木柄的方式,要選木柄,先學溫柔。

    P 2-134

    P 2-135 廚刀各種木柄

    耐用持久

    聽到有很多的說法會提到一把好的刀子,可以用上一輩子,不過前提是在好好保養,很少使用的狀況下比較可能發生,如果刀子使用頻率很高,保養不當的話,不管開箱時原本刀子有多高檔,用料有多好,貴還是便宜,都很有可能很快就會折損,所以如果工作環境粗獷而惡劣,或時常做一些砍劈動作的話,刀子的韌性與強度就蠻重要的;刀子耐不耐用問題不在於買了多好的刀子,而在對刀子保養的能力,保養能力越強,越細心呵護自己刀子,使用起來就會持久。一把號稱耐磨耐操的刀子只是讓人有更大犯錯空間,並不是就一輩子不會損壞,可以任意對待,建議剛開始買刀的時候,因為初來乍到,選擇耐用的刀子比較不容易因為疏忽而重損,另外一種思考方式,選擇可以定期更換的消耗品,使用到某個程度就淘汰,隨著用刀習慣與能力改變更換刀具,也是一種購刀考慮的方式。

    P 2-140 損壞的刀

    易磨,耐磨

    不知道您想要多久磨一次刀子,這個問題是別人沒有辦法幫忙回答的,有人會天天磨餐餐磨,也有人從來不磨,至於刀子好不好磨是不是重點?相信別人也沒辦法回答,因為不是每個人都磨刀,只不過有一件事還蠻確定的,就是只要您使用刀子,刀子就會鈍,使用的越頻繁,越用力,切的東西愈硬,刀子鈍得就越快,使用的次數越少,磨刀的機會當然就越少。

    如果磨刀機會多,而且都是自己動手,當然希望刀子好磨,相反的磨刀機會少,或是久久再交給別人磨,刀子好不好磨就沒那麼重要。所以選刀的時候,要不要選好磨的刀子,就看自己要不要磨刀來決定了。

    P 2-145

    耐蝕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刀子,很多都是以不鏽鋼系列為主,不鏽鋼的好處就是不太會跟外在環境起反應,所以遇到惡劣環境或是酸性食材,刀子相對不容易起反應變化,有些人的刀子常放在潮濕的環境,就比較沒那麼會氧化,刀子長期切酸性食材也不太會有問題,甚至遇到不友善的化學藥劑清洗,只要用清水沖洗完,就不會有後續問題,在不同味道的食物之間交互切削,只要清洗好也不會互相串味,像是切完洋蔥,再去切西瓜水果,只要洗好就不容易沾上前面食材強烈的氣味,相較之下碳鋼的刀子,鋒利度夠持鋒性佳,這些高碳鋼刀子現在市面上已經是非主流派,比較不容易看到了,相對的拿這些刀來切些有腐蝕性的食材,刀子很快就會有反應,或是不小心沒有完全擦乾,只要幾分鐘刀子就會生鏽,或在不同食材之間交換切,味道很可能跑來跑去,先觀察一下自己的工作環境,再選擇需不需要耐蝕性高的刀子。

    P 2-150~151 不耐蝕跟食物起反應的刀

    衛生

    現在假設大家都會好好保養自己刀子,但其實在適當保養的狀況下,刀子還是有可能藏汙納垢,透過一些適當的設計,可以將藏汙納垢的機率降低或是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如果對衛生需求比較高,比較注重的,這些設計的小細節就要注意。

    一般刀跟部位有個刀枕設計或是護手的設計,會多一層屏障,讓手上刀上的細菌不容易傳到食物上,刀柄本身縫隙越少,也就越不容易藏污納垢,包含接合處的縫隙,材質本身的氣孔,選擇沒有氣孔的材質加上精密結合的量好設計與完工工藝,就可以提昇衛生安全的程度。

    P 2-155

    用刀習慣

    用刀習慣確實會影響到刀具的選擇,但這又是很隱性的經驗值,像是用刀習慣粗猛,會在切菜板上剁來剁去,刮來刮去的就不太適合拿細緻脆弱的刀子,而切東西細緻的人可能又覺得粗壯的刀子不夠精細準確,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說明什麼樣的習慣要配合使用甚麼刀子,不過這裡給一個大概的參考方向,如果手邊的食譜是西餐的料理方式,那刀子會比較偏向西式的主廚刀,如果食譜是日式料理為主,那選擇就會比較偏向日式刀具,同理如果參考的食譜是中式料理,那刀子選擇就會以中式市的刀子為主,不過這只是個大概的方向,不是絕對的選擇標準,有時候跨領域交互運用也有不錯的效果,就看自己用甚麼比較順手習慣了。

    P 2-160

  • 廚刀 2 選刀

    抉擇,配對

    寫這個章節其實比較困難一點,一來是刀子選擇太多,無法一一親自使用,自然只能以管窺天耍耍大刀;二來是各人喜好不同,要用一人的喜好與標準套用給其他人,早晚人人喊打;第三是要推薦買刀的話,不實際給個廠牌與價格等於空話,搔不著癢處,又若真的推薦某個刀子了,除了有責任以外,還要避免有廠商合作業配文之嫌。所以寫起來困難,不是技術問題,而是要滿足眾人各方悠悠之喜好才是難處,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選擇刀子考量條件因人而異,一般來說會有性能考量,價格考量或工藝考量;性能考量為主的,著重廚刀的實用性,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能夠完成特定的工作,例如餐廳裡的廚師能夠順利把餐點完成送到客人桌上,或是刀子切起東西游刃有餘;價格考量是比較現實面的因素,有些人的價格考量會在價格與功能之間做平衡,有些人的價格考量則是純粹以標籤上的數字為主,其他性能與美觀與否都不重要;工藝考量則是以美觀,優質,名氣,收藏等等作為主要因素,早已大於實用功能考量,這個區塊的廚刀價格通常也最高,至於哪個重要哪個不重要,只有自己看的準,說了算,這就跟買衣服差不多,如果是寒流來了,花大錢去買了10件名牌泳衣海灘褲,還不如隨便路邊買一件大衣來的保暖。至於工藝程度與審美觀,又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問題,就像談戀愛一樣,不要讓別人來告訴你應該喜歡誰,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最重要,畢竟未來生活一起相依為命是自己的事,別人幫不上忙。

    所以選刀子時候就跟上面的比喻差不多,看自己需要的功能到底是什麼,覺得美的刀子是長什麼樣子,握起來舒服的感覺是什麼,最後願意投資多少錢在刀具上面,或許您自己認為是性能考量實用派,但是說到價格卻不能不讓步,也可能同樣的預算,您會選一把名氣比較大,作工比較美的刀子,像是花紋鋼,心中那把尺也只有自己才抓得準,其他意見都只是參考。

  • 廚刀 1.3.1 微量元素的作用

    鉬(Molybdenum;Mo)

    鉬的熔點超過2600度C,在高溫狀態下穩定延展性良好,常常加入鋼鐵中成為合金添加物,很多鋼材都會添加鉬元素,合金裡加入鉬可以避免鋼材變脆,在高溫時保持鋼材的強度,常被用來做為高速鋼,添加鉬可進一步改善大氣腐蝕性,含鉬越高則耐蝕性越強。

    釩(Vanadium;V)

    增加抗摩能力、硬度與延展性,在碳鋼中加釩可以降低鋼材的耗損量並加強鋼的耐衝性,讓鋼材的晶粒更細緻,顯著改善鋼的性能,在鋼材中加入0.1%左右的釩,可明顯鋼材提高強度,減輕結構重量,進而降低成本。

    除此之外,釩加在不同鋼材中,會有許多不同的特殊的作用,例如在熱處理中增加抗回火的能力,在高速鋼,熱強鋼中均能改善提升重要性能,又在鋼材耐蝕性中改善抗蝕能力,用途廣泛,所以在許多合金鋼材中都含有釩。

    錳(Manganese;Mn)

    還記得玄鐵重劍嗎?就是金庸筆下那把神奇的玄鐵重劍,當年楊過偶然間在獨孤求敗墓中得到這把劍,根據當時目擊者描述,此劍重劍無鋒,大巧不工,江湖中形容得此劍半兩數錢,即可鑄成絕世寶劍。如果以上呈堂供詞屬實,用現代眼光推論,南宋山裡面發現的玄鐵重劍,約莫就是現在的高錳鋼劍。

    重劍無鋒,因為高錳鋼堅硬難以打磨加工,要磨出刀鋒也折騰人,所以不開鋒頗合情合理的;大巧不工,作者應該是要表達的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就如玄鐵劍法一樣簡單夠力,而高錳鋼堅硬的特性,連金剛鑽,白玉,寶石等高硬度石頭組成的金龍鞭都刮不出一絲痕跡,像玄鐵劍這麼好的高錳鋼,製作時表面會由奧斯田鐵形成一層硬殼,受擠壓研磨時會自硬,遇強則強,強度極高,通常一次成型,後續加工不易,推算以南宋時期冶金煉鋼技術,要做細部加工也就難上加難,所以只能做出雛形,無法細部加工雕琢,自然大巧不工。

    半兩數錢,凡鐵變寶劍,中國古時鐵礦品質不佳,含硫量高,煉鐵技術普普,打造的兵器脆裂易斷,如果遇上高錳玄鐵,當然斬金斷玉所向披靡。一般冶金時加入錳,可以脫硫,剛好去掉硫的缺陷,所以南宋時期的凡鐵,加入一些玄鐵劍可以變精鋼,正好符合冶金技術的敘述。所以,如果是鋒利切削就用碳鋼,如刀劍,而要粗猛砍劈就選錳鋼,如斧頭。

    有的時候融入小說情節後,每個人都可以是武林至尊,真真假假,假假真真,言歸正傳,錳有助於增加鋼材結構堅固性,耐磨與強度,製程中抗氧化,除雜質也有貢獻,但是過多錳會讓鋼材變脆,很多的鋼材中都會添加錳元素來讓鋼材更適用。

    鎳(Nickle;Ni)

    鎳在室溫下氧化緩慢,加入合金可保持強度與韌性,提升低溫狀態下性能表現,也可能提高耐蝕程度,卻也增加各項加工的困難度,另外就是閃閃亮眼的特性,在鍛造花紋鋼時也經常會添加鎳,呈現明暗對比中鮮亮的部分。

    鈷(Colbat;Co)

    先別緊張,這不是醫院用來作放射線治療的鈷60,而是常運用在醫藥、陶瓷或鋰電池的鈷,更常被用來製作合金,不過先不用擔心放射線的問題,因為二者不是一樣的東西,要擔心的是少了鈷,您的手機或電動車可能就停擺了。鈷可以增加鋼材的強度及硬度,並讓晶體結構細緻化,可以用更高溫度焠火處理並強化合金內其他元素作用。

    矽(Silicon;Si)

    矽是半導體,地表元素的大宗,廣泛運用在陶瓷,混凝土,半導體零件器材生產,當然還有合金鋼,矽添加於鋼材中可以增加鋼材的強度、耐磨抗氧化能力,並在冶煉鎔融狀態下有除氧的功能。

    鈦(Titanium;Ti)

    鈦在地球上的存量豐富,從18世紀末被發現以來,曾因存在分散,難以提取而認為是稀有金屬,鈦有很多特殊性格,其中兩個最明顯的特性,第一是耐蝕性,鈦在常溫下表面形成一層穩定性高附著力強的氧化膜,即使受傷也能快速再生修補,所以對鹽,水及一般氧化都有優異的抗蝕條件;第二是金屬中最佳的強度重量比,也就是與鋼相同的強度狀況下,重量只有鋼的一半,還有就是在高溫與低溫狀況下整體強度好表現穩定,這幾項特性在二次大戰後讓鈦金屬嶄露頭角,大量運用在航空,太空與軍事科技。一般來說合金加入鈦可以控制鋼材晶體大小,進而增強材料強度與延展性,質輕,耐蝕,耐高溫是鈦合金的特性,但是純鈦硬度約30HRC左右,很多鈦合金的硬度跟碳鋼比起來也不算高,再加上鈦合金有上百種產品,各有巧妙不同,如果您很看重硬度的話,哪一種鈦合金才能符合您廚刀需要的特性呢。

    鎢(Tungsten;W)

    先介紹一下鎢的熔點超過3400度C,這數字大概是甚麼概念,相較鋁的熔點660度C,鐵的熔點超過1500度C,鎢是目前熔點最高的金屬,抗拉強度高延展性好,可以用來做燈絲發光發亮也不鎔化,鎢本身硬度高,耐蝕耐磨又耐高溫,所以在合金鋼裏加入鎢,可以增加高溫下耐磨性與耐衝擊性,不知道這些特性是不是您身處的用刀環境與需求。

    磷(Phosphornus;P)

    目前存在於絕大多數鋼材中的微量元素之一,磷本質上不是受歡迎的一種有害物質,會降低鋼材的韌性,但非常小量的該元素可以提高鋼材的強度,加工性和硬度,含量應該限制在0.05%以下。

    硫(Sulfur;S)

    與磷元素類似,是刀具鋼中另一個比較不受歡迎的元素,或是稱作雜質,雖然硫能提高鋼材的加工性,但卻降低了韌性。


    鋼材種類特性非常多,會影響一把新廚刀性能表現的,一般來說會有選材,形狀設計,熱處理,製程,硬度與強度,耐鏽蝕度,持鋒度,易磨度,完工組合等因素,很難用單一標準來評斷刀子好壞。選擇用來製刀的材料眾多,大家也知道各材料特性,但要實際製刀販售,各刀廠會各有用料考量,鋼材選擇是先天因素,卻不一定能直接決定刀子好壞,後天的冶煉與製作技術佔了更重要的份量,或許因為這些隱性的功夫難以張顯,廠家也只能在使用的鋼材上多作標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