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池上福原鐵店
每個人家裡都有刀,我不知道沒有刀的家庭怎麼過日子,以前如此,現在如此,相信未來還是這樣,刀是人們最需要的基本工具之一。
在池上這個美麗的地方打鐵也算是一種享受,在青山綠水之間敲敲打打,孕育出與世無爭的各式刀具,陳架上的鐵器看起來簡單,背後是無數的歲月與經驗,早期來這裡的人,進門說要砍樹的刀子,那就要準備韌性高,用強度夠的做法,需要用汽車彈簧鋼來做,才能應付無盡的砍劈;如果客人要挖筍,那就是要鏟進土裡面再俐落的切斷筍子然後再像鏟子一樣挖起東西,泥土跟筍子是二種不同的東西,切筍子跟鏟泥土又是不一樣的作用力,所以鏟刀必須韌性利度兼具,如果挖一、二顆筍子鏟刀就陣亡,筍農可能天天來找我算帳;如果客人上門要菜刀,我會用砲彈鋼來做,當年父親在高雄,向國軍標下了整船的砲彈鋼準備好好供做打刀用,誰知那些砲彈鋼足夠用到我這輩子打刀子都還用不完,而砲彈鋼夠硬,比常見的青紙鋼白紙鋼都還硬,裡面含有磷,有磷才能讓砲彈碎裂,但是用來做刀子又不能脆弱,所以怎麼把又脆又硬的砲彈鋼打造成適合廚房用的刀子,那就考驗著各家打鐵師傅的功力了。我用炮彈鋼來打造菜刀,鐮刀等等各種刀具,但是光用炮彈鋼太脆,熱處理的溫度也只能到8百多度,我這裡的做法是用炮彈鋼來做刀刃部分,外面包著鐵,用包鋼的方式來製作,這樣不僅讓刀子韌性好一點,刀子可以打薄一點,熱處理的時候溫度也可以拉高到1100度以上,不是所有刀具都會處理到這樣的溫度,所以我做出來的刀子比會別人鋒利就是這個道理。
打鐵打到我這裡,已經是第三代了,祖父輩原住在嘉義,從事打鐵工作,當時各項農具需求大,祖父們功夫好,打鐵雖苦卻可以養活一家大小。之後日本軍人看上祖父技術,把他請到臺東後山來替日本人打軍刀,所以祖父家裡除了原本打鐵技術,又再融入日本人打造軍刀的技術,日本人離開台灣之後,祖父繼續打鐵,之後這技術傳給了爸爸,為當時的農業提供可靠的刀具,然後爸爸再把技術傳給我,傳承延續這古老的技藝。
後來的發展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工業革命製刀機械化之後,做出來的刀子品質穩定,價格低,數量大,加上現代化包裝與行銷,還有消費者消費習性,一下子把傳統製刀擠到一旁去,傳統打鐵店漸漸沒落,幾個世代以來,不少打鐵店已經不再打鐵了,直接跟工廠買刀來賣還比較快,傳統打鐵工藝的根已經漸漸枯萎,我認為下一代再沒人接棒的話,到時候就連這根都沒了。
我們都會凋零老去,沒有年輕人延續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但是有時候想到現實面,即使年輕一輩有人願意吃苦打鐵,卻不見得可以養活自己,更遑論養活全家大小錦衣玉食了。台灣社會比較相信外來文化,即使台灣製造,甚至手工打造刀具好用,相對低廉,大家還是看不上眼,以我自己的標準來看,到處充滿昂貴的次級品,卻還受到衣冠處處的人大肆吹捧,所以,打了一輩子鐵,到了年近退休也只能力阻下一代從事打鐵行業,不勝唏噓。
台灣還是有願意從事打鐵的年輕人,要幹這一行,我認為有興趣、熱情與夢想是不夠的,因為興趣會改變,熱情會冷卻,夢想會幻滅,如果沒有堅定如信仰一般的堅持,在這付出多收穫少的族群裡混,早晚要打退堂鼓。不過對願意加入打鐵的年輕一輩,期望他們要繼續堅持下去,老一輩有多年實際操作經驗,而年輕人學習力強,理論基礎紮實,如果能相互結合,互補長短,應該能夠對打鐵這門行業注入新活力,如果能再加上強力的行銷與包裝,希望能走出自己獨特風格。
作者夫婦二人費了很大心思寫作本書,內容不若一般所謂主流的論述,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見解,尤其在刀具推薦部分,很大膽的把台灣各刀具品牌推上檯面,其中也包含一些手工製刀師傅的作品,雖然感謝且佩服,但我認為要扭轉大家的認知與觀念需要時間,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升大家對刀具的整體認識,廣開民智,一起為廚刀盡一分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