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culinary

料理

  • 廚刀-封面故事

    封面故事

    這把刀是日本製的廚刀,一位之前替日本駐香港大使烹飪的御用廚師所有,這位前輩算是廚師第二代,終其一生就做一件事,料理,專注謹慎的個性滿足了超過15位日本大使的思鄉之愁,總共在日本駐香港總領事館(因位階關係無法稱大使館)服務了將近37年直到退休,讓這些日本駐外頂尖人員得以在一天緊繃工作之後,得以藉由美味料理來療癒漸漸乾枯的細胞與心靈,甚至遇到重要外賓來訪,也是經由這把刀來滿足四面八方的味蕾,處理疑難雜症,酒菜之間,談笑用兵,還獲得日本對海外使館廚房評鑑前十名的殊榮。

    前輩已經先一步離去,直到今日還不時有先前嚐過美味的有緣人會提及當時享用過的美食,身後留下的寶刀塵封多年,家人一直將前輩視如生命的愛刀留在身邊,數個寒暑之後,因緣際會之下獲得此刀,僅稍作整理即重現往昔威鋒,披荊斬棘毫無滯礙,只不過在整理過程刻意保留征戰的滄桑,自己有種奇怪的偏好,喜歡這樣南征北討實戰過後的傷痕,像是看到大戰洗鍊歸來的盔甲與刀劍,滄海桑田而更加謙卑內斂,對歲月這樣的雕琢總有幾分敬意與崇拜,大異於表面光整無瑕鮮豔亮麗卻不曾上過戰場的美麗刀子,有如美國前總統羅斯福說的,”榮耀屬於那些上場的戰士,不屬於那些只會站在場邊下指導的評論家,戰士們臉上沾滿灰塵與血汗,一次一次的跌倒再站起來,勝者充滿榮耀,即使失敗亦是勇敢的嘗試,這是那些膽小者無法體會的膽識。我一直認為,願意上場就是一種勇氣,也希望跟一些每天兢兢業業,默默滿足大眾的戰士們共勉,即使可能傷痕累累,仍然堅持每一道菜,加油。

  • 鄭銘昇-廚刀

    台東池上福原鐵店

    每個人家裡都有刀,我不知道沒有刀的家庭怎麼過日子,以前如此,現在如此,相信未來還是這樣,刀是人們最需要的基本工具之一。

    在池上這個美麗的地方打鐵也算是一種享受,在青山綠水之間敲敲打打,孕育出與世無爭的各式刀具,陳架上的鐵器看起來簡單,背後是無數的歲月與經驗,早期來這裡的人,進門說要砍樹的刀子,那就要準備韌性高,用強度夠的做法,需要用汽車彈簧鋼來做,才能應付無盡的砍劈;如果客人要挖筍,那就是要鏟進土裡面再俐落的切斷筍子然後再像鏟子一樣挖起東西,泥土跟筍子是二種不同的東西,切筍子跟鏟泥土又是不一樣的作用力,所以鏟刀必須韌性利度兼具,如果挖一、二顆筍子鏟刀就陣亡,筍農可能天天來找我算帳;如果客人上門要菜刀,我會用砲彈鋼來做,當年父親在高雄,向國軍標下了整船的砲彈鋼準備好好供做打刀用,誰知那些砲彈鋼足夠用到我這輩子打刀子都還用不完,而砲彈鋼夠硬,比常見的青紙鋼白紙鋼都還硬,裡面含有磷,有磷才能讓砲彈碎裂,但是用來做刀子又不能脆弱,所以怎麼把又脆又硬的砲彈鋼打造成適合廚房用的刀子,那就考驗著各家打鐵師傅的功力了。我用炮彈鋼來打造菜刀,鐮刀等等各種刀具,但是光用炮彈鋼太脆,熱處理的溫度也只能到8百多度,我這裡的做法是用炮彈鋼來做刀刃部分,外面包著鐵,用包鋼的方式來製作,這樣不僅讓刀子韌性好一點,刀子可以打薄一點,熱處理的時候溫度也可以拉高到1100度以上,不是所有刀具都會處理到這樣的溫度,所以我做出來的刀子比會別人鋒利就是這個道理。

    打鐵打到我這裡,已經是第三代了,祖父輩原住在嘉義,從事打鐵工作,當時各項農具需求大,祖父們功夫好,打鐵雖苦卻可以養活一家大小。之後日本軍人看上祖父技術,把他請到臺東後山來替日本人打軍刀,所以祖父家裡除了原本打鐵技術,又再融入日本人打造軍刀的技術,日本人離開台灣之後,祖父繼續打鐵,之後這技術傳給了爸爸,為當時的農業提供可靠的刀具,然後爸爸再把技術傳給我,傳承延續這古老的技藝。

    後來的發展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工業革命製刀機械化之後,做出來的刀子品質穩定,價格低,數量大,加上現代化包裝與行銷,還有消費者消費習性,一下子把傳統製刀擠到一旁去,傳統打鐵店漸漸沒落,幾個世代以來,不少打鐵店已經不再打鐵了,直接跟工廠買刀來賣還比較快,傳統打鐵工藝的根已經漸漸枯萎,我認為下一代再沒人接棒的話,到時候就連這根都沒了。

    我們都會凋零老去,沒有年輕人延續的未來是沒有希望的,但是有時候想到現實面,即使年輕一輩有人願意吃苦打鐵,卻不見得可以養活自己,更遑論養活全家大小錦衣玉食了。台灣社會比較相信外來文化,即使台灣製造,甚至手工打造刀具好用,相對低廉,大家還是看不上眼,以我自己的標準來看,到處充滿昂貴的次級品,卻還受到衣冠處處的人大肆吹捧,所以,打了一輩子鐵,到了年近退休也只能力阻下一代從事打鐵行業,不勝唏噓。

    台灣還是有願意從事打鐵的年輕人,要幹這一行,我認為有興趣、熱情與夢想是不夠的,因為興趣會改變,熱情會冷卻,夢想會幻滅,如果沒有堅定如信仰一般的堅持,在這付出多收穫少的族群裡混,早晚要打退堂鼓。不過對願意加入打鐵的年輕一輩,期望他們要繼續堅持下去,老一輩有多年實際操作經驗,而年輕人學習力強,理論基礎紮實,如果能相互結合,互補長短,應該能夠對打鐵這門行業注入新活力,如果能再加上強力的行銷與包裝,希望能走出自己獨特風格。

    作者夫婦二人費了很大心思寫作本書,內容不若一般所謂主流的論述,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與見解,尤其在刀具推薦部分,很大膽的把台灣各刀具品牌推上檯面,其中也包含一些手工製刀師傅的作品,雖然感謝且佩服,但我認為要扭轉大家的認知與觀念需要時間,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升大家對刀具的整體認識,廣開民智,一起為廚刀盡一分心力。

  • 廚刀

    開場

    有些研究顯示人類使用刀子當做工具已經有數百萬年之久,讓人不禁好奇到底是先有刀還是先有人,所以要在短短幾頁紙張上涵蓋所有刀具知識,就算是縮小到廚房用刀範圍,以在下半路出家,才疏學淺,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在此僅就個人的經驗,加上蒐集到的資料,整理分析,去蕪存菁,並將一些艱澀的文辭儘量轉化成易懂的言語,希望對大家都有幫助。本書準備過程中,愈寫愈心虛,因為覺得自己實在學藝不精,還好背後有很多學有專精的高人指點,讓這本書得以順利跟大家見面,如果這本書給讀者有任何收穫的話,真正感謝的應該是背後這一群人;有默默打鐵的師傅,提供你我優質刀具;台灣優質製刀廠,有些從代工到自創品牌,優異的國際水準品質不變而價格更低廉,但是要在競爭激烈的製刀界生存有如打一場逆水行舟之戰,還需要大家的肯定與支持;各路英雄好漢的指點,提供各種參考資料或是不吝指出各項有待商榷之誤;美國製刀協會的專業知識,解惑各項製刀過程疑難雜問;夜夜磨刀天天料理的實戰達人,除了”知”以外還更加上”行”的實踐;材料系的頂尖教授,減少了書中的各項謬誤;美國 Science of Sharp 的作者 Todd Simpson,高倍數電子顯微鏡下的世界讓人大開眼界,並可能改寫以往的一些觀念,而且願意無私的跟大家分享;他們這些人才是真專家,我自己只是把資料收集綜整而已,塵世中一介迷途文抄公,不足道也。

    礙於篇幅,無法羅列各優秀廠牌的各種刀子,僅就原則性加以敘述,提供客觀分析,所觀察的方向,是以一般消費者家庭使用切入,而不是職業廚房的操作角度,更不是刀具收藏家的精研,所以多少有些坐井觀天,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不過高手在民間,希望藉由本書引起更優秀的想法出現,造福大眾。

    裝懂,關閉學習大門 尼爾泰森(美國科學家)

    聽到這句話讓我大大鬆了一口氣,因為翻了這麼許多資料之後,很奇怪的是發現自己愈來愈不懂,出現的問題比答案多,還好這位遠在十萬八千里外的人知道我的困乏,所以透過媒體來安慰。刀海無涯,也無法回頭是岸了,但只要能了解體會到世界上有這麼多的刀廠刀具,我們不可能一一深入接觸認識,所以就從身邊可得的資源中找到適合的工具,在這配對的世界裡沒有好壞對錯,只有最適合,就像戀愛一樣,不需要別人來告訴您去愛誰,不用以別人的喜好為自己的標準,自己的看法與標準才是至尊終極,畢竟這是您的廚房,您的料理,不是嗎!

    廚房裡準備一把好刀,鋒利的廚刀,到底有沒有這個必要性?準備這本書的時候,當然也會跟周邊的親友們閒聊,不少人都不覺得廚房切菜的刀子需要多利,三餐吃得飽就好,其他何苦來哉,只不過有了一把鋒利的刀子,至少切東西比較省力,相信大家很難否定,再者遇上些有挑戰性的食材,像是南瓜,刀子若不夠鋒利,很容易身陷瓜皮中動彈不得,當要使出更大力氣切開食材的時候,也就是刀子不受控制的時候,所以廚房裡面最危險的工具,就是一把鈍刀,只是換個角度想,刀子每天只拿來切青菜豆腐,木瓜香蕉,那刀子哪還有甚麼利不利,所以廚房裡到底需不需要一把鋒利的刀,只有您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