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kitchen knife

廚刀,料理

  • 廚刀 1.3 鋼材

    鋼材是世界上最好用,人類使用最多的金屬材料,佔了所有金屬材料約九成比例,說現代化文明幾乎就是鋼材撐起來的一點不為過。這裡不是百科全書,無法列舉所有製刀鋼材,也不是材料教課書,無法詳細解說鋼鐵結構與物理化學變化,鋼材分類更是五花八門,可以運用來製作刀子的材料不少,各有所長,無法一一列舉,在此僅就常見材料簡單列舉說明:

    鐵 Iron, Fe

    鐵是地球各項天然元素中,質量佔比最高的元素,也就是說,地球有很大一部分都是鐵組成的,但是鐵在自然界會氧化,也就是會生鏽,所以是以氧化鐵,也就是鐵鏽或鐵礦的型態存在,更不是從地底下挖出來就是鐵塊鐵條的狀態,也因為鐵的熔點高,相關鐵的冶鍊技術是人類演化相對後期才發展出來的。
    有了鐵之後,因為硬度還足以應付一般工作,加上豐富的存量及低廉的價格,鐵成為人類製造各種工具最常用,並且相當重要的材料,人類發展到拿鐵來做刀具,幾乎是必然的結果。鐵是製刀最基本的元素,不過雖說鐵還算硬,但實際上做些特定工作時還是有些缺陷待彌補,像是硬度不足以勝任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某些工作,甚至是有點偏軟;還有容易氧化腐蝕,耐磨以及強度漸漸不夠用等等,例如用鐵來製作鋼筋可以勝任,鋼筋的HRC約在15左右,用同樣的材料來製作軸承或彈簧就不夠力了,以這樣的條件用來製作刀子更會讓廚師感到力不從心。

    鋼 Steel

    鐵很好用,但是有些先天上的缺陷,所以發展過程中,具研究精神的好事者會想在鐵裡面加一些有的沒的,看看有沒有不一樣的效果出現,會不會更好用,所以現在常見到加在鐵裡面的元素琳瑯滿目,各有巧妙,都歸功於前人的研究精神。鋼是以鐵為底的合金,其中在鐵裡面加入碳,會讓鐵不再軟趴趴,硬度表現比較好,碳是鐵的硬化劑,是鋼的各種元素中,影響最明顯直接的一種。
    鋼很適合用來製作刀子,容易取得,硬度足夠,又好塑形,基本上刀子乍看之下就是一塊鋼,磨利後再加上握把而已,不過實際上的廚刀製作牽扯更多複雜的學問在裡面,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麼簡單。

    各種鋼材選擇很多,分類也不少,大多以國家地區發展來做區分,或有自己的編號方式,不過近年國際化,要說哪一國製造的刀一定用該國鋼材的話,那也不見得是理想的分類方式,例如美國研發的鋼,可以在大陸生產,用來製造歐洲刀,日本製刀也會使用瑞典鋼,日本或德國生產的鋼材也可以賣到其他國家,製造或代工完成刀具,再貼上標籤送往全世界賣。一般來說,刀廠會毫不保留,甚至很驕傲的揭露刀子使用的鋼材或編號,如果刀廠不願意標示所使用鋼材的話,可能用的材料很好想保密或是材料不好想保密,那消費者選購時要思考一下,刀子所用鋼材上不上得了檯面,或許廠商不願意在選擇材料上炒作,雖然標示材料不是刀子性能的保證,也不適合做為選刀的重要依據,但至少也可以做為選刀的一些參考。

    碳鋼 Carbon Steel

    在鐵裡面加碳,鐵中送碳讓相對柔軟的鐵質地變堅硬,功用有點像神奇硬化劑一樣,而且只要重量比例上加入少量的碳,就可以達到相當明顯讓鐵堅硬的效果。鐵的分子結構像個立方形箱子,每個角落有個分子,核心在這個盒子正中心,這個結構有些空隙,用碳分子填入空隙,讓整體結構更紮實,材料更堅硬。

    最原始的鐵,裡面沒有別的元素,這裡姑且稱之為原位鐵,或叫做肥粒鐵,這個鐵的結構像個盒子,這盒子結構容不下其他分子,必須要加熱讓這個盒子變大,空間增加,才可以放進其他原素,像是把碳趁著高溫狀態給放進去,放愈多硬度就愈高,但是冷卻的時候,這個結構又會縮小,一些超量加入的碳會被擠出來,所以之前的努力就白做工了;不過如果高溫狀態加入碳,然後把這個結構快速冷卻,裡面的碳就會困在裡面來不及跑出來,所以可以讓含碳的成分多一點,材質硬度高一點,但是這樣子做,有點像讓一個胖子忽然穿上緊身衣,整體束得很緊,也就是材料很硬,不過緊身衣外雖然剛毅堅強,緊身衣內卻是波濤洶湧,或且叫做”應力”很大,隨時找個突破點就要爆發,把壓力釋放出來,就像是我們看到質地硬脆的材料一樣,不小心就會破裂,如何讓鋼材又硬又強,必須要設法釋放、消除一些應力,以免材料隨時都會崩潰,這些特性需要利用溫度控制來達到一些想要的金屬特性,這透過熱來讓鋼材個性改變的過程,就稱做熱處理。

    按照含碳量不同,碳鋼一般分為低、中、高三等,依重量比例,含碳量低於0.3%稱為低碳鋼,0.31~0.6%為中碳鋼,0.61%以上就是高碳鋼,含碳愈高就愈硬,但是也愈脆,含碳愈低,鋼的質地相對較軟,較不易被破壞,韌性,或是強度就會比較好。硬度與韌性常常是天平的兩邊,這邊好了那邊就差,那頭低了這頭就高,當更多元素加進來,就有更多天平要平衡,最後拿捏取捨,就看師匠功力跟市場反應了。

    鋼材中的碳,影響鋼材個性,在含碳量大約 0.8% 左右,冷卻過程中肥粒鐵跟雪明碳鐵會一起析出共存,這就稱做共析鋼;當含碳低過0.8%稱做亞共析,冷卻過程中肥粒鐵先析出;而含碳量超過0.8%則稱做過共析,冷卻過程雪明碳鐵先析出;如果元素結晶析出很不均勻,就叫做偏析,偏析算是不太受控制的結晶,有點在家裡像做蛋糕時,麵糊攪拌不均勻,最後吃起來一口麵粉,一口糖,一口蛋,每一口都有驚喜,不過都不是原本想要的結果,所以簡稱失敗作品。

    前面提到鐵在高溫時含碳可以較多,不過冷卻時就會從鐵裡面排擠出來,有點像把鹽巴溶解在水裡,溶到某個程度就無法再溶進水中,叫做飽和,但是這時候如果把水加熱,就可以溶進更多鹽巴,稱做過飽和;過飽和狀態一旦降溫,鹽巴就會再被排出來;冷卻過程中鋼材中排出來過量的碳,會以雪明碳鐵(碳化鐵)的形式不規則的分布在鐵分子之間,就像後面會提到的烏茲鋼,超量的碳化物排出時形成各種紋路,其實是頗嚴重的偏析,紋路看起來像是水波、雨滴各種紋路,就是這種情況,如果紋路剛好做成刀鋒,就可能會有不同材質出現在鋒線上,形成類似鋸齒狀態,也解釋了傳說中大馬士革鋼製成的刀子有無數微鋸齒的傳說。

    高碳鋼

    在不鏽鋼進入廚刀市場之前,廚刀一直由高碳鋼擔任領頭羊,在阿公阿嬤那個時代的廚房裡,用的差不多就是高碳鋼刀,因為高碳鋼堅硬,好加工,製做出來的刀子鋒利,持鋒性佳,即使鈍了也容易再磨利,所以高碳鋼幾乎就是廚房用刀的代名詞,現代化不鏽鋼刀進入廚房之前,養活大家先祖的先祖等列祖列宗的,就是高碳鋼廚刀。高碳鋼的刀子,外表來看呈現一種古典美,輕彈刀身會聽到高頻清脆響聲,但也因為會生鏽,如果長時間不使用,最好上一層油防鏽,避免銹壞刀子。

    不鏽鋼 Stainless Steel,鉻

    在鐵裡面加入某些元素,例如鉻,可以在鋼材接觸氧氣的時後,產生不一樣的氧化反應,鉻會在接觸氧氣的表面形成氧化鉻薄膜,保護主材料不受侵蝕,即使薄膜受損,也可以很快修復,形成不易氧化,不鏽的特性,但是鉻含量要達到一定值時,鋼才會有金鐘罩耐蝕性,因此不鏽鋼一般鉻含量至少為10.5%,鋼材中的鉻含量大於13%時,即可稱做不鏽鋼,不鏽鋼都含鉻,目前還沒見過不含鉻的不鏽鋼。金屬對酸鹼環境下不動如山的程度稱為耐蝕性,不鏽鋼的耐蝕性會隨含碳量的增加而降低,所謂不鏽性是對大氣環境下抗氧化能力,但是抗氧化與耐蝕性隨著合金成分不同與外在環境不同而有變化,例如304不鏽鋼在乾燥清潔環境中不鏽性好,但是到了海邊鹽分高的地區就很容易腐蝕陣亡。大多數不鏽鋼的含碳量均較低,所以相對於高碳鋼,不鏽鋼的硬度就比較低了,加上鉻鋼耐磨的特性,鉻鋼加工比較費力,這也是不鏽鋼問世初期難進廚房的原因之一,所以如果再有機會看到鋼材成分,就可以從鉻含量大概判斷防鏽能力與可能硬度。
    不鏽鋼刀子外觀比較現代感,如果用手指輕彈刀身,聽到的是比較低沉的回應,不像高碳鋼一樣的清響。不鏽鋼刀具跟外界物質比較不會有反應,使用起來方便,需要的關注可以比較少,頗適合現代忙碌,無法全心照顧刀具者使用。

    合金鋼 Alloy Steel

    除了碳這個重要元素以外,鉻可以左右著不鏽鋼特性,隨著時代進步,冶金技術總要有些不同的東西問世,在鋼材料中加入不同原素,效能表現會有些差異出現,下一章節是除了碳與鉻之外,其他元素在鋼合金裡面的作用。

  • 廚刀 1.2.4 選擇

    是面上可供選擇的手柄種類多,選手柄則要依照自己用刀習慣,或許您會覺得握刀子有甚麼大學問?若料理只是一份工作,那可能就沒甚麼差別,但若是把料理當作樂趣,樂在其中,就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各種不同手柄間的差異。
    習慣粗曠動作的人,或是切割比較大的食材,需要常常滿把式的抓握,用力抓緊程度比較高,手柄就要選抗滑的,如果常暴露在油脂中,止滑形狀也要考慮進去,找可以適合滿把抓握的設計方式,讓刀子抓握力更強,切割的時候不會滑掉甚至飛刀造成危險;反之,切割一些細緻食材,刀子鋒利程度也跟得上,常常捏握切削的話,手掌只會輕輕的控制著刀子,手柄的選擇考量會有所不同。

    舒適度,手感

    每個人手的大小與喜好不同,所以把刀子拿起來,握在手中的刀子要有舒適的感覺,有人喜歡粗糙溫軟,有人喜歡冰冷剛硬,各有所好,就刀柄來說,參考材質,形狀與設計,不需要讓別人告訴你應該喜愛怎樣的刀子,人刀結合可能需要時間磨合,也可能就是合不來,不管怎樣,至少不要握起來有不舒服,甚至排斥的感覺,手感這問題有些主觀,但也至少把選擇權留給自己,由自己喜好來決定。

    衛生

    刀子會直接接觸食物,衛生問題不容忽視。

    會讓人食物中毒的來源不少,不過最後都是經過嘴巴,而之所以會進入口中,可能要歸咎於認知不足與習慣不佳。細菌本就到處存在,我們每天也必須攝入適量養份來維持生命,無法避免,但是希望能在食物料理過程中嚴謹把關,在一些壞菌進入嘴巴之前,就這些壞菌都已經處理完畢。會與生食直接接觸的廚房器具,料理盆,刀子,砧板,雙手,都可能是帶菌的源頭,食物料理之後,會跟熟食接觸的器具也可能感染食物,雙手,刀子,砧板,碗盤,因為不會再加熱殺菌,所以要更謹慎。
    刀子的刀身大多是金屬做的,光滑的,理論上不應該殘留太多細菌,而刀子之所以會帶菌,很可能是生食熟食交互料理,如果處理了高風險的食材後,未適當處理就直接接觸熟食,如此就很可能造成感染;再者,如果料理環境髒亂,刀具保養不佳,加上刀子設計藏汙納垢的地方多,也可能多少造成交叉感染,這些狀況都應該盡量避免。
    美國有個衛生認證機制,由國家衛生基金會 NSF (National Sanitation Fundation) 來主導,這是一個獨立運作的非營利組織,以公共衛生安全,環境保護為理念,認證機制相當有公信力,也受到世界各國的支持。所以如果刀子上已經打上了NSF的認證標章,表示有一定程度的製程與衛生把關,不過如果這些標準要套用到一些亞洲傳統製刀標準上,大概會哀鴻遍野,以傳統方式製作的中式或日式刀具,可能很難通過NSF的認證,至於跟自己料理有沒有關係?就要消費者自己決定了。

    保養

    想選擇刀柄,也要把自己保養能力考量進去;自己從不保養刀子,甚至不認真清洗刀子,或刀子會進洗碗機的,應該考慮耐腐蝕,比較不怕髒的,例如金屬刀柄;會正常清洗晾乾,但是不怎麼保養刀具的,可以選擇塑膠類,電木類手柄;視刀如命,保養刀子如寶貝的,可以選擇比較嬌貴的材料,像是木材。不過這些都只是參考,刀子要怎麼選當然自己最知道,時間久了,累積經驗,自然會找到相配的刀具。

    平衡

    把刀子抓握在手中,甚至在空曠處揮動一下,可以感受到刀子的輕重以及重心;沉重或重手的刀子夠勁,切東西的時候有重力幫忙,可能感覺比較輕鬆,做一些粗曠工作也比較放心;輕巧或輕手的刀子比較靈活,感覺切割東西阻力小,做些細緻工作比較勝任。

    有些說法會把刀子橫放,用一根指頭托著,可以找出刀子的重心所在,重心在前的刀子比較沉,重心在後的刀子比較巧,到底哪個好?就像是輕靈的倚天劍或是渾厚的屠龍刀,要說哪個好,還真無從形容比較起。只是我個人認為,刀子的平衡,除了考量重量中心之外,還有實際切東西的時候,整體遭遇到的阻力,整個的一種感覺,就如同鍋子的使用,平衡感不是鍋子重心而已,更是鍋子抓起來穩定度,還有放上食材後在鍋子裡甩鍋翻炒,拿起來把菜倒出來的操作度與駕馭感,整個加起來才是綜合表現;又有點像腳踏車的平衡,不單指的是單手把車子舉起來的重心,還有整個騎起來的操控感跟駕馭感才更重要;有些刀子切東西感覺會向前向下,有助切的感覺,有些會向後向上遇到抗力,各種感覺也跟切東西習慣有關,真的要試切一下食材,才會真正體會到整體切削動作的感受。

    設計,防滑

    隨著用刀時間增長,切東西的時候不一定眼睛會看著刀子,刀子抓在手中,如果能夠眼睛不看光憑著握感就知道刀刃方向,會讓刀子用起來更得心應手人刀合一,這樣的感覺需要有好的設計,刀柄的形狀容易辨識刀刃方向,配合刀身形狀與重量,可以輕鬆掌握刀子正確的切向,再配合防滑特性,一但握住就不會前後滑動或左右轉動,即使握柄在手中滑動或轉動,也可以很快的恢復定位,繼續提刀再戰。這樣並不是鼓勵大家切菜不用看著刀子,只是如果刀子有這樣順手防滑的特性,會讓大家用起刀來有更合體的感覺,不亦樂乎。

    整體感覺

    或許您心中早有定見,或許是眾說紛紜,或許評價高低已現,或許還在尋尋覓覓,不管是斬釘截鐵還是左思右想,我認為選一把刀最重要的考量,就是要親身體會,體會的程度,至少要親眼所見,最好能雙手感受,如果有可能,可能是最難達到,卻是最直接可靠的模式,就是拿著刀實際試切,不同食材不同材質會有不同感受,試切完後大概就可以很準確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刀,雖然有相當的困難度,不過如果有機會,盡量做到試切的步驟,體驗一下拿刀實戰的感覺,看能不能人刀一體,天人合一;如果不能,也盡量抓起刀子手中把玩一下,過過乾癮,看看在自己手中順手程度如何;再不行,好歹親眼看看刀子,至少要看得順眼,因為要一起合做好些年。拿刀子切菜的實際感受,才是刀子最終赤裸裸的整體表現,一番兩瞪眼,所以如果可行,就盡量厚著臉皮設法達成吧。

  • 廚刀 1.2.3 形狀

    常見造型

    手柄設計需要考量實用,美觀與預算,利用機器沖床大量製刀,常見在刀子後面刀柄處,用手柄素材從兩邊夾著中間的刀子,膠水加上鉚釘,把手柄與刀身結合一起,最後再打磨成型,可以在手柄稍作分割,造型,讓手柄更美觀或是更好握。
    刀柄常常會設計成不規則構型,配合曲線,讓握感舒適並有止滑效果,有時巧妙搭配不同材質,或是製做些特定標章,更展現工藝能力與水準。

    壓製

    刀子大致成形後,後端手柄部位進入模具中,再將融化狀的塑料注入機器杯中,或是塑料進模具再放入刀尾,之後冷卻硬化,出來就是一體成形的刀柄,這樣的手柄沒有接縫,藏汙納垢的機率降低,材料材質形狀都可以控制,製做出讓使用者握感舒適而且不易滑動的形狀,所以抓握切東西手感、防滑也都可以加以控制,是製作刀子的理想方式之一。

    橢圓形,八角

    橢圓跟八角手柄比較在傳統日本刀可以看到,簡單的造型握起來不會有猶豫,怎麼握都不會差到哪裡去,上下橢圓或八角的走勢設計配合一點重力,用刀人可以很快抓到刀子的方位,在需要靈活運用刀子的狀況下,不會有左右上下難分定位的問題,相對一些比較輕手,多用巧勁的刀子,橢圓或八角手柄是不錯的選擇。

    圓形

    圓柱形刀柄製作起來有可能比較簡單,上到車床車一下就完成,中間鑽個孔,再設法跟刀身結合,很快就是一把可以上工的用具,但是圓形刀柄握在手中,要單憑感覺抓到刀子上下方位比較難精準,對重量輕刀身窄的刀子更是如此,用圓形手柄克服穩定性,也就是刀身轉動的問題;刀子切削使力過程,難免可能遭遇到食材頑強抵抗,這時候握刀子施力方向,就可能不只在縱軸上推拉,而伴隨著左右扭轉,搖擺刀子的動作,這時候圓形刀柄會讓刀子抓握難以穩固,如果再加上油,水,會讓刀子更難緊握,操控更加困難,選擇圓形手柄,需要一些時間來練習,駕馭,習慣之後,再使用起來自然會比較得心應手。

    刀身,刀柄結合

    除非是一體成形的刀子,要不然刀身,刀柄通常是不同材質結合而成的,即使是金屬也可能是不同材質結合而成的,兩種不同材質要合而為一需要克服一些問題;穩定度:不同材質接合方式,不能在使用中鬆動甚至飛脫,要不然誰還敢在廚房幫忙。密合度:不同材質之間如何緊密合而為一,讓接合縫隙減到最小,降低藏汙納垢的機會,也讓手中握感舒適,長時間或大力使用狀況下不致受傷,有些接合不良的手柄是會讓人磨出水泡或意外刮傷的。設計:選擇的材質影響重量,連帶影響手中平衡感,再者,結合接縫的位置與大小,也會影響藏汙納垢可能性與衛生程度。美觀:這就是各人主觀的看法了,也牽動著消費者願意掏多少銀子購買工藝水準高,美麗,令人賞心悅目的作品了。

    P 1-233 刀身結合方式

    左右手

    大部分市面上見到的刀子不分左右,有些刀子製作的時候會在刀刃或手柄做些區隔,讓不同習慣手握刀的人有更明顯的區隔,所以選刀的時候要多花一點精神,稍稍注意一下刀子,看看有沒有慣用手之分。

    刀刃

    刀刃只磨單邊,或是兩邊開刃不對稱,刀子使用起來會有差異,是刀子區分左右手的重要因素。以正常握刀狀況,刀刃向下,從刀跟向刀尖看去,有開刃,也就是有斜度的那一面,就是習慣用手的那一方,例如,左邊是平的,右邊是斜的,這把刀就是右手刀;同理,雙面開刃,但是左右不對稱的刀子,開刃較多的那一邊,就是用手方,例如一把開刃30(左)/70(右)的刀子,就是右手刀。
    也有些刀身會偏一邊,就剛剛的握刀方式,從上向下看整支刀背到手柄,如果刀背根手柄相接處偏左,右邊空間較多,則屬於右手刀,反之則為左手刀。

    刀柄-D形

    大部分的刀柄,即使各家造型再怎麼五花八門,大多是對稱設計的,市場上有少部分的手柄,設計成不對稱,配合刀刃用以區分左右手,乍看之下有點像是橢圓手柄,不過做了一點不規則的變型,所以從正後方看過去,橢圓圓周不太規則,有點像”D”造型,也可能做個淺平的稜線出來,這樣設計是用來區分左右手握刀的差別,這裡舉的D型例子,是右手刀,反之則為左手刀,左右手不對稱的設計讓手感敏銳的人有更多的選擇。

    日本有專門製作刀柄的工廠,製作各種樣子的手柄,提供製刀選擇搭配,所以製刀廠可以專心製刀,只要最後把二者完美的結合起來,呈現給消費者即可,製刀師傅可以百分百的投注精力在刀身製作,讓刀子更完美。

    因為大部分人習慣右手用刀,所以市面上的右手刀多,價格也比較便宜一點,如果很在意左右手刀,又剛好是左手習慣,那就要選一把自己順手的左手刀,有可能同樣的一把刀,左手刀要付出比右手刀高一點的價格。

  • 廚刀 1.2.2 結合

    刀身跟刀柄材質多半不同,兩者要能夠緊密結合融為一體,需要在設計與工藝上下功夫。結合起來的刀子,要能夠稱職的發揮功用,例如要幹粗活的砍刀,砍剁過程中好歹刀子不能從手中飛出去;作熟食切削的時候,不要把討厭的病菌,因殘留在死角而傳到食物上。

    要用甚麼材質來製作手柄各家自有考量,不管選用甚麼材質,為了衛生因素,整支刀的縫隙愈小愈好,愈少愈好;工藝水平上,至少刀子握起來不要有突出的地方,甚至尖銳磨傷或割傷手,那就太掃興,難以盡歡了。

    焊接

    各式刀柄(照片提供:菜刀王)

    金屬材質手柄用焊接方式跟刀身接合,外表看似一體,實際上可能是分做好幾個部位接起來的,即使設計成金屬木柄多種材料混用的,也可能使用到焊接技術,金屬部分焊接妥之後,再打磨打亮,如果不出錯,可能不容易分辨接縫或不同材質,使用起來也不會有甚麼特別不同,是不是使用焊接法,對刀子性能影響不大。

    內嵌(半中)

    刀子製作好了,再將刀身設法與刀柄結合起來,像是合成手柄的灌模,或是木柄的直接嵌入,不過因為不一定有設計像鉚釘、倒鉤類的固定方式,所以設計上要考量到使用方式,以免顯露出設計缺失;例如,傳統日本刀具製作,刀子與手柄最後結合,是把刀直接穩固的插入手柄預先挖好的洞中,或許要把刀子尾巴加熱,結合之後再稍微敲打固定,配合穩定細緻的切削方式,刀身刀柄可以穩穩的合作很久,但是如果使用不當,二者不能保證完全不會分離,這樣也不見得完全不好,在刀身狀況不錯,但是手柄不堪使用時,就可以只更換刀柄,不用報廢整把刀子,算是各有有優缺點,各有愛好。

    各種手柄圖示

    穿心柄,背通柄

    刀身與刀柄結合部位,不只有刀柄的部分長度,而是與刀柄同長度,不過與刀柄不同形狀,只有中間部分延伸至刀尾稱穿心柄,從刀背上面部分延伸過來稱通背柄。穿心柄外觀上手柄整體性高,譬如木柄就是整支木柄,通背柄則會顯露出不同材質,或許需要額外加工讓平整度更完善。

    老鼠尾

    這種結合方式在刀身製作時,刀跟後面留了一根細長的尾巴,尾巴穿過手柄,然後在後面彎個彎固定,避免用力砍劈,切興正起的時候刀子滑動甚至飛脫,這樣做法有可能比較簡單,但是相對的,手柄與刀子尾巴部分空隙比較大,容易藏污納垢,尤其在沖完水後,手柄裡面的水分不易完全清除乾淨,所以在清潔使用上,還有後續保養都要特別用心。

    通背柄,老鼠尾

    全通柄 Full Tang

    全通柄扎實,但使用金屬多,重量也重

    全通柄設計是整把刀從刀尖一直到手柄末端,全部用鋼材完成,手柄的部分跟鋼材的部位形狀是一樣的,看起來就是整把刀都是由同一片金屬所打造,感覺非常的紮實,手柄的金屬部位也可能有部分露在外面,感覺上有點像宣示性質,告訴消費者這把刀子用料不簡單,也有人把它定義為高級高跟初級刀的分別,但是以現在的製造技術,手柄金屬部分的長度相對沒那麼重要,全通柄也不一定就比較難製造,或是工序比較多,或是材料用得更好,更沒有辦法直接跟鋒利度畫上等號,所以這只是一種刀子設計製作方式,不一定就是品質的保證。

    有些說法指出選刀的時候,要選擇全通柄為上策,而全通柄代表的就是高品質刀具。
    其實刀子的製作發展,全通柄的做法,並不是從古早時代就開始的,大約在19世紀

    至於全通柄的刀就會比較好嗎?這裡個人意見是,甚麼樣式的刀柄跟刀子好壞沒有關連,像是傳統日本廚刀就多以內嵌方式製作,美國製刀協會測試標準中,刀子就說明不能用全通柄方式製作,老話一句,端看自己用刀習慣與順手程度而訂,反而是刀身與刀柄相接的地方,如何設計結合方式,會有一些考量。

    二種不同材質的結合,除了技術考量之外,還有一些衛生上的顧慮。不管技術上二種材質結合得再如何緊密,只要進入到微生物的世界,任何極微小的隙縫都可能是藏污納垢的天堂。

    除非是一體成形的刀子,結合處不會有縫隙,要不然,刀子設計時,如果多做個護手,把結合處後移,減少直接接觸到食材的機會,這樣對處理熟食,處理一些不再加熱或殺菌處理的食物來說,會比較衛生,如果食材切完還會加熱烹飪,會是有消毒程序,影響就會比較小,提供參考。

    日式、西式與中式各種握柄
  • 廚刀 1.2.1 材質

    製造刀子握柄的材質,從早期的天然材質,到近期的合成物質,各有各的特性,也有不一樣的表現與感覺。

    木材

    木材跟刀子的組合是人類用刀的最早搭配,大概從開始有刀子以來,手柄就是木頭做的,刀子用木頭來當手柄是很忠實的搭配。

    木柄材質

    木材的材質差異很大,從非常高價到非常入門的刀子都可以看到木柄的蹤跡,設計與製造也會影響刀子表現,從硬度來說,有比較硬的或比較軟的二種,聽起來像廢話,卻是選刀時的重要考量。如果您料理環境非常潮濕,甚至刀子會浸在水中,不是很建議選擇木柄刀,如果真的非要木柄不可,那儘量選硬木製作的刀柄,若新刀不好分辨軟木硬木,可以拿看看重量,材質硬而紮實的木料會比較重,反之軟的木料可能就比較輕,如果要選木柄,又對價格很在意的話,那在木柄上就沒甚麼選擇,市場上甚麼便宜就買甚麼,謹慎使用,真的用壞了再買新的就是,也沒那麼心疼,沒甚麼不可以。不過不管是軟木或硬木,都不要進洗碗機,要不然對木料是很大的傷害,使用壽命明顯的縮短。
    木材不會給人冷冰冰的感覺,冬暖夏涼,相對其他材質更有生命,加上適當設計,也可以有良好的抓握與穩定性,只要保養得當,木材手柄是不錯的選擇。

    保養

    木材的材質差異頗大,有些高檔刀具用木材做手柄,有些入門刀具用的也是木材手柄,不管為何選了木柄,現在不只有刀身鋼材要保養,連木頭也要注意保養了。
    木柄是有生命的,享受木柄活力的同時,不要忘記好好善待。廚刀身處的環境由濕、熱、油,除非不去使用,想要避免濕熱非常困難,試著在惡劣環境生存比較實際。
    很多木材都怕水,卻又不能完全沒有水,聽起來很矛盾,卻很實際反映木材的嬌貴。木柄每次使用後,用溫水清洗乾淨,洗完後擦乾,擦乾後視情況上油,上油保養的頻率看自己的用刀習慣,大約一至二週一次,覺得木柄脫水快,就增加頻率,覺得保濕狀況良好,就減少頻率,上油的時候不能太多,多到手柄抓起來滑膩膩,操作不便;但也不能太少,少到木材沒受到應有的保護;最好是看起來光亮豐潤,但是摸起來沒油。木材乾的時候可以把油直接滴在木柄上再抹均勻,靜置隔夜讓木材吸收油份;木柄光滑時,可以將適量油脂滴在乾淨抹布上,在抹布上稍微搓揉均勻之後,在木材表面輕輕薄薄擦上,塗抹均勻,感覺到木材將油脂吸收之後,再用乾布或紙巾擦拭木材表面,直到木材呈現亮麗光澤卻又摸不到油膩,就可以收起來了。

    沒保養好,進洗碗機的木柄

    對絕大部分木柄廚刀而言,不管別人怎麼說,怎麼保證,千萬不要把木柄刀放入家中洗碗機清洗,長時間高溫,高壓水柱加化學藥劑沖洗,後面再來高溫氣體烘乾,對木柄而言絕對是酷刑,如果刀子有長腳,可能已經天涯海角逃命去了,所以如果您是洗碗機洗刀的擁護者,那就不建議選擇木柄刀。

    合成材料

    電木

    電木柄

    電木不是木頭,而是樹酯類材料,材質堅硬不透水,沒有氣孔,不易藏汙納垢,強度高又耐高溫,一旦定型後就不易再變形,用來製作刀具手柄容易加工成形,衛生安全,搭配特定設計,可以製作出實用迷人的產品。




    礦纖 Fibrox

    礦纖是一種纖維,把礦物,也就是石頭拉成纖維的技術,製做出來的產品可以做填充,絕緣,隔熱,耐高溫等特性,聽起來很像讓大家敬而遠之的石綿,不過號稱性能更好,沒有石綿的毒性而且更便宜。實際套用在廚刀握柄,感覺握起來柔中帶剛,而且粗躁不滑,加上適當塑形,可以做出很順手的刀子,不過雖然號稱礦纖耐高溫可進洗碗機,真正使用經驗後,覺得洗碗機最終可以戰勝各種材料,還是不要進洗碗機比較妥當。

    礦纖,合成橡膠柄

    金屬

    用金屬來製作手柄,好處是衛生,耐用,金屬結合金屬,可以製作出看起來是一體成形的刀子,外表看不出來結合處,就不會有藏汙納垢的問題;耐操,好保養,容易清洗,這些優點是讓消費者選用金屬手柄實用性上的主要考量,有些金屬手柄搭配華麗現代的設計,可以再吸引一些特定族群。
    金屬手柄光滑的特性,讓金屬材質有衛生上的優勢,不過光滑的特性在油膩水滑的環境中卻也成為一項弱勢,如果再遇到一些相對粗猛的操作,例如撇,轉,甚至用力砍剁的動作,握在手中的刀子就有可能轉動或滑動,刀具製造商必須在設計上克服這些問題,用型狀,像是手抓握型狀,波浪,條紋,孔洞等,或是搭配止滑材料,就是希望克服滑動的問題。

    金屬柄刀子,一把在魚市場用的刀子


    對一些習慣捏握,精緻切削,廚房環境可以保持乾燥的使用者來說,金屬握柄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話又說回來,一些長時間處於潮濕環境,無法隨時清潔沖洗刀具,衛生顧慮大於防滑性的環境,例如魚、肉市場來說,金屬握柄會是最適合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