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網編

  • 廚刀 4.6.5 天然砥石

    天然磨刀石,天然砥石

    人類使用金屬製刀超過千年,而刀子完工打磨,用的就是石頭。人造石還要在金屬刀問世之後幾千年才會出現,那時候的用刀人應該等不了那麼久,所以人類發展用天然石來磨刀順理成章,也就這樣用了幾千年。

    前面提到的磨刀石粗細號數,請先擺一邊,天然石不容易用人造的粗細號數來表示,因為大自然沒有人來把磨料磨好再篩選出一樣的大小,精過大自然風化水衝與歲月雕琢,磨料顆粒從最小的泥(Mud),大一些的粉石(Silt)到大的砂礫(Sand),雖然在特定條件特定區域可能聚集特定大小的晶粒,天然石無法用預先磨好粗細的顆粒來組成石頭,難免磨料大小不一樣,只能大致區分,天然磨刀石的磨料成份跟人工磨刀石也不太一樣,取材當然就來自天然界中的元素,從天然磨刀石中可以發現一些特定物質,像是二氧化矽 – 構成石頭沙子的主要成分,以及由矽鋁質類與鐵鎂質類組成的矽酸鹽類礦物,這也正式地殼中含量最高的礦物,這些拗口的矽酸鹽物質,就是長石,石英,雲母這些礦物,其中的二氧化矽以各種形狀大小多晶體模式存在,扮演著磨料的角色,二氧化矽摩氏硬度約在7,矽酸鹽物質以層狀呈現,在此暫稱為片矽酸鹽,片矽酸鹽扮演著結合劑的角色,摩氏硬度約在6~7左右。有了從天然的元素中取材的磨料與結合劑,還要製造石頭的幾個要素,像是適當的材料、高壓以及高溫,還好這幾個要素,都會在地球演化的幾十億年間出現,地底產生的高溫高壓可能比人造高溫高壓更強烈,所以當所有條件都吻合的時候,就能夠造就出條件良好的磨刀石。

    天然石形成成分,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這些由二氧化矽擔任磨料加上矽酸鹽擔任結合劑的組合,加起來就成了我們看到的天然磨刀石。光從數字來看,擔任磨料的二氧化矽硬度7,跟前面提到的人造磨刀石的磨料比較起來硬度要低,但相較起一般鋼材摩氏硬度4~4.5左右,打磨刀具可以勝任,不是問題,至於磨刀石硬度重不重要,就看您自己的取捨了。

    雖然說天然磨刀石並沒有像人造磨刀石這樣用號數來標明磨刀石的粗細程度,但是大自然還是給了些差異,暫且簡單的區分為粗、中、細幾個粗細,換算為日本分類就是荒砥、中砥與仕上砥,粗細分類與使用的方法則類似人工磨刀石的使用方式,即使像日本是天然磨刀石的領頭羊,但是對於粗細號數仍然只能提供參考,對用慣人造磨刀石的來說會有粗細認知上的誤差,畢竟在自然界要磨料標齊對正會有些困難。

    不同地區自然條件不同出產的石頭不一樣,對磨刀反應也不盡相同,所以功能,價格都會有些區分。天然磨刀石目前還是以日本最有系統的發展與鑽研,日本稱為天然砥石,因為天然砥石產地、分類、功能與價格都頗複雜,不是我這小小腦袋能力可及的,所以在此僅能簡單帶過。如果要用天然磨刀石磨刀,建議從細目開始練習,也就是日本天然砥石的仕上砥,適當切削力中連帶著破壞性比較低,應付好磨的碳鋼類刀具不成問題,也不會因一時失手壞了刀具,畢竟是天然石起手式第一招。因為好的天然磨刀石難以取得,所以要找到方方正正六面皆美的天然磨刀石會有相當的困難,不少的磨刀石只有正面向上的一面是平整可用的,而且形狀不一定是方正規則,也有可能在磨刀石裡面含有一些紋路裂縫或其他雜質,稱之為筋,如果對打磨有影響就是有害筋,必須掃除廓清之,如果不影響打磨則為無害筋,可以予以忽略,有害無害可以向商家詢問,商家當本著良知與專業詳盡告知,這些雜質都有可能影響磨刀的效果與天然磨刀石的價值,天然磨刀石不像人工石一樣可以對材料篩選,所以或多或少都有可能存在一些雜質,如果不影響整體表現,就當是大自然給的一些烙印吧。

    在使用上石頭平整面向上磨刀,下面不平整沒關係,墊個毛巾即可,再功夫點用樹酯在底面黏上幾塊固定腳座,穩定又防滑,常用天然石的人可以參考。

    天然磨刀石形狀不一定平整
    拋光加上地黑刃白照片提供:研魔職人

    打磨的時候,一些要領跟人工磨刀石是類似的,只是建議從細目開始,這裡還是有一些預設立場,因為使用天然石磨刀通常不是初學者,而一些偏愛磨刀的人不會久久才保養一次,所以先假設用天然磨刀石磨刀的人比較勤於保養,對一些經常保養時時打磨的人來說,刀子不會嚴重鈍化,使用細目可以應付細微保養提鋒,所以還不需要中砥來重新塑形,所以建議第一顆天然磨刀石從細目開始,不過如果您刀子容易鈍,或是需要常塑形,而且不要求拋光細磨的話,從中目天然石下手也沒甚麼不可以。

    有時候在刀具打磨時有可能發現磨出來的效果會不太一樣,刀子表面呈現出來的視覺效果會有不同,有些是亮面,以有些是霧面,有些則是鐵黑鋼白,像是大家常提到的地黑刃白或是地白刃黑,就是說刀身地金跟刀刃碳鋼二者磨出來的顏色會有差異;有時候一顆天然石可能就可以達到切削重塑與打磨工作,如果覺得細目磨刀石不夠細緻的話,用完仕上砥可以再加上超細目的天然磨刀石,來做一些整修、打亮、拋光的動作,如果能找到一顆石頭就能完成切削、打磨兼拋光工作的話,那就是逸品,就看刀客願意花多少銀子來追求了。

    拋光加上地白刃黑,照片提供:研魔職人

    傳說中好的天然石切削力好,但或許跟一些高檔天然石無緣,所以我自己覺得中低價位天然磨刀石或是人造磨刀石就已經很好用了,有時候懶得換石頭想一石到底就會用天然石或是中目人造石磨刀,又或是刀子只做基本保養不做削磨就用天然石刷幾下即可,有時候交叉搭配使用各取優點,一樣可以達標。

    有一說法,好的天然石,因為打磨過程摩擦,結構會漸漸崩解,也就是原本比較粗的顆粒,磨刀之後會漸漸變細,顆粒變小。

    下面照片是經過電子顯微鏡放大的磨刀石影像,採用的磨刀石是傳說中的日本天然砥石-中山淺黃,以鋼材磨擦石材表面約十分鐘模擬強烈的磨刀動作,比較工作前後磨刀石物質的變化,可以看到實際上會裂解的部分是擔任結合劑的片矽酸鹽,而負責打磨的磨料二氧化矽多晶體只是脫落,但實際上並不會碎裂變小。

    天然砥磨刀前顆粒, 1000倍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天然砥磨刀後顆粒, 1000倍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天然石使用前後顆粒比較SEM

    所謂片矽酸鹽翻譯成白話就是我們常見的砂石,雖然學名裡面有個”酸”字,但是跟化學酸鹼度卻沒有直接關連,有些對石頭的敘述中會提到某些石頭像火成岩是酸性的,某些甚麼長石又是鹼性的,這些所謂酸鹼是以石頭中的二氧化矽含量來看的,跟我們認知會產生化學變化的酸鹼不是有太大直接對應,所以如果要因為成分名子而說天然磨刀石是酸性,其實有很大的商榷空間,如果這地質問題真硬要給個化學答案,當然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極端例子就先不引用,一般石頭酸鹼值介於弱酸到弱鹼之間,天然磨刀石要對鋼材產生化學變化會很不明顯,幾乎可以忽略不計,有可能食材或是清潔劑對刀子的化學影響可能來得更明顯,在此提供參考。

    幾個極具代表性的天然磨刀石,成份都含有二氧化矽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天然砥石有一個特性,就是磨損率非常的低,也就是如果人造磨刀石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消耗快的殺敵一千自損一千二,天然磨刀石殺敵一千大概自損一兩百,消耗非常的低,這一點可以從磨刀的時候,出漿的顏色來判斷,出漿顏色是黑色的話,表示成分大部分是金屬,如果出漿顏色比較淺,就表示是磨刀石本身的損號,使用優質天然磨刀石的漿顏色幾乎都是深色為主,如果用習慣人造磨刀石的人,轉換到天然磨刀石可能會對超低損耗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一點是天然磨刀石價格高,但是跟低損耗率相抵的話,其實價格是合理的,如果能再找到一些中低價位合理價格的磨刀石入手,將會對天然石留下難以抹滅的印象。

    不同切削力漿泥顏色比較
    不同切削力漿泥顏色比較

    如果有考慮使用天然磨刀中砥的話,市面上有些價格相對低廉的磨刀石很好用,雖然說天然石不用號數來表示但是粗細,還是可以大概參考一下數值,如果剛入門又打算買二顆的話的話,用一些價格低廉的中目天然石,例如天草砥或備水砥,價格跟同粗細的人造磨刀石差不多甚至更便宜,相較於低損耗性則是非常的划算,再配合一個細目的磨刀石,優異的切削力加上耐磨性幾乎可以完成家裡所有的磨刀工作,也因為天然磨刀石的損耗率很低,大家預算都有限,所以選的時候,寧願選擇面積大一點,表面光整無雜質的,也不需要多花錢選擇厚的磨刀石,因為天然磨刀石真的可以用很久,薄的天然磨刀石不怕海枯石爛只怕裂開,所以不要閒著沒事泡水裡或是摔掉地上,即使石頭薄也只要用樹脂黏在一塊板子上就可以增加耐用性,再加上不常磨刀的話,只要好好保養當做傳家寶沒有問題的。

    隨著幾個日本天然礦場的關閉,很多好的磨刀石已變成傳說無法再取得,即使出現在市面上也不是你我可以想像的天價,將近一部進口轎車的價格,我想並不是所有人都負擔得起接觸得到的,就算再怎麼好用,硬體還是會有性能上的極限,就像一件 2000元的牛仔褲跟一件 20000元的牛仔褲有什麼差別一樣,又像是音樂與音響的關係一樣,音響終究只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磨刀只是手段,鋒利才是目的,一些可能已經脫離了研磨實質意義的東西,是否還值得投注資源追求呢,或者是追求到某個階段忽然頓悟之後發現都是一場空,也因為自己能力不足,在此無法深入討論,還是趕緊練習自己磨刀工夫去。

    各式天然石
    研磨工作臺
  • 廚刀 4.6.4 磨刀石,水石

    磨刀石,水石

    磨刀石概分天然與人造二種,人造磨刀石又概分為油石跟水石二種,顧名思義就是磨刀的時候用油或是用水來潤滑降溫,因為油石跟一般消費者接觸比較少,所以在此先略過。

    製造廠製作人造磨刀石的時候,會貼心的先幫大家分配好磨刀石粗細,一般先用粗的來重新塑形開鋒,再用細的把塑形後的粗糙面整理一下,市面上看到號數大概從 400/500 到 3000/5000,號數愈大表示磨刀石愈細,算法是特定面積內可以容納多少顆粒,所以顆粒愈小則號數愈大,簡單幾個常用號數與磨料顆粒大小請參考。

    磨刀石構造
    # 號數顆粒大小(微米 µm)
    14,0001
    8,0003
    5,0004
    2,8007
    1,8009
    1,00018
    80025
    60030
    32545

    磨料大小與數量關係

    磨刀石最主要的作用是用來磨除,去除掉不需要的部分,其實是一種破壞性的工作,而且在消費者手上是不可逆的,也就是破壞掉,刀肉挖掉就回不去了,所以每一次的磨刀都是在進行有計畫性的破壞,所以希望這破壞行動是在自己控制下進行的。磨刀石構成有主要兩個成分,一是磨料 (Abrasive),二是結合劑 (Bond),主要執行磨除破壞與刨除工作的是磨料,結合劑作用是把磨料結合在一起,提供適切的支撐性,讓第一線硬碰硬的磨料夥伴有個強力後盾支持著;這組織結構間可能會有些空隙,這些空隙可以做為漿、水暫存空間,水分也可以提供打磨時潤滑與冷卻的作用。

    以同樣面積來說,磨料大小變一半的時候,數量會變成4倍,同樣範圍原本刮一條痕跡的會變成四條痕跡,磨料粗刮痕粗卻可能較淺,磨料細刮痕比較細但有可能比較深,以下兩組照片顯示的是不同磨刀石以不同粗細顆粒打磨刃面的結果,第一組用的是比較傳統的磨刀石,分別在#1000,#4000,#8000以及#16000的磨刀石磨完後的刀刃表面,可以看到刮痕愈來愈淺愈細,另外一對照組是用DMT的鑽石磨刀板以#325,#600,#1200以及#8000的磨刀石磨完後的刀刃表面,同樣磨粒愈來愈細,但是刻痕卻比較深比較明顯,提供大家在選擇磨刀石號數可以參考一下,不過最後還是以自己覺得適用最重要。

    磨料#16000與刮痕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磨料#1000大小與刮痕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P 4-638 磨料大小與刮痕SEM二種DM/C各4張

    磨料 Abrasive

    常見用來做為磨料的材料是氧化鋁,氧化鋁硬度夠,用來磨刀不會有問題,另一種常見磨料是碳化矽,俗稱金鋼砂,硬度比氧化鋁更硬,另外還有硬度最高的鑽石來滿足消費者需求,一般來說人造磨刀石用的人造磨料硬度甚高,會高過天然磨刀石內的天然磨料硬度,提供給大家做為參考。

    氧化鋁

    看過鋁嗎?就是那又輕又壯的鋁金屬,鋁氧化的時候會在表面看到像白白的物質,那就是氧化鋁,鋁是金屬,不過氧化鋁已經不能用金屬的特性來看它,氧化鋁比較像礦物質,特性比較像陶瓷,鋁可以導電氧化鋁則絕緣,有一些寶石的成分裡面就有氧化鋁,晶體結構的氧化鋁摩氏硬度可以高達9左右,相較最驕傲鋼材摩氏硬度換算起來約5上下,用氧化鋁來打磨鋼材足夠應付。

    用來製作氧化鋁的原料是鋁礬土,是地球主要元素之一;如果要等到鋁氧化了,再把氧化鋁刮下來收集裡來,磨細篩選然後製作磨刀石,大概已經天荒地老;現在技術直接把鋁礬土加工獲得氧化鋁,再送到需要的下游廠商去,製作所需的物料,例如磨刀石,大概就是這樣來的。

    氧化鋁從上游工廠製作出來之後,磨成需要的顆粒大小,經過篩選之後,再將這些細粉緊密結合起來,製作出工整的磨刀石,提供消費者使用。一般磨粒的顆粒愈小,工序多,純度高,所以價格愈高,反之則價格越低。

    碳化矽,金鋼砂

    碳化矽以前只存在自然界,高溫下的產物,摩氏硬度大約在9~9.5之間,自從人類可以複製以後,就是研磨材料的理想選擇,把碳化矽磨成需要的顆粒大小,就可以用來製作磨刀石。

    鑽石

    所謂工業用鑽石指的是人造鑽石,是已知世界中最硬的東西,近幾年才被人造奈米鑽石(硬度10~10.5)超越,所以鑽石幾乎可以用來打磨任何材料,切削力也強,只是價格比較高。

    市面上還有一些製作磨刀石的磨料,在此無法一一敘述,所需磨料的粗細與材質完全要看自己的狀況,顆粒愈粗有可能打磨起來比較快,但是表面會很粗糙,顆粒愈細磨出來的表面會愈細,但是切削的效果可能比較慢。如果有磨刀石又細切削力又強,那就會省去換磨刀石的麻煩,也是理想的磨刀石。

    不過很討厭的是一些磨刀石標示的粗細,不一定就是大家認知中應該有的細度,多少會有些誤差,可能有些廠牌的誤差比較大,有些廠牌的產品誤差比較小,這需要靠自己的經驗來做判斷,看怎樣才是適合自己需要的粗細號數。

    結合劑

    磨料本身是一顆一顆很細的顆粒,粗一點就像是沙子而細一點就像粉塵一樣,而能夠把這些磨料結合起來就靠中間的結合劑。

    結合劑的作用除了把磨料結合在一起,也在磨刀的時候對磨料提供適當的支撐度,讓前線的戰士們有強力的後盾支持他們去打仗,結合劑支撐度夠好的話,磨料就更能發揮應有的效果,結合劑支撐度比較好的相對磨刀石磨損就會比較慢,而結合劑支撐度不好的磨刀石磨損就會比較快。

    結合劑結合的方式大致分三種,有用常溫方式的,有用比較低溫燒結的,也有用比較高溫來燒結成型的,在加溫燒結的過程中,升高的溫度會把結合劑融化,但溫度還不至於融化磨料,所以加溫完成冷卻後,就會結合成一整塊磨刀石。

    常溫方式,常溫下把結合劑跟磨料粉末一起混合,不需要加溫去燒,靠化學作用凝固以後就可以結合成形,例如運用氧化鎂,透過商家特殊處理把磨料結合在一起,可以在室溫狀態無須加溫就完成定形。

    低溫燒結,讓結合劑融化並固定住所有的磨料,例如樹酯,加熱200度C左右的溫度,利用材料的熱塑性與熱固性來完成定形,如果覺得樹酯不夠強或是要達到某些特性,還可以在樹酯中加入特殊材料,增進整體特性。

    高溫燒結

    燒結前要用比較大的壓力把混合的材料壓緊,燒的時候使用溫度比較高,約950~1240度C,燒完之後的空隙比較少,吸水特性不一樣,大多屬於陶瓷玻璃類,因為製作比較複雜要求比較高,所以造價也相對比較高。

    除了上面類別之外,還有用金屬材料來製作磨刀石的,因為不再是石頭,姑且暫稱之為磨刀板。金屬磨刀板本身損耗極低,幾乎不會凹陷,除了磨刀功能之外,也有人把磨刀板用來做為整平石。

    耐用與自銳性

    不同材料做的結合劑的耐磨損程度不同,結合劑除了提供上述功能之外,本身也會漸漸耗損,所謂殺敵一千自損八百,不只結合劑會損耗,磨料本身也會損耗,磨料可能磨損,脫落,有衝突就有折損,如果表面第一線打仗的磨料折損了,後繼兵力如何補充上來?

    打磨前的磨料,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打磨後脫落的磨料,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磨料一般是均勻散佈在整個磨刀石裏面的,上面一層磨損了,下面一層就會自然顯露出來,新的磨料出現,切削力源源不絕,這種自己會補充磨料保持銳利的現象,暫稱之為自銳性。磨刀石損耗低甚至不損耗是不是好事,結合劑支撐性不好損耗太快,出師未捷先自傷,而且磨起來感覺可能軟鈍,打磨感覺不明顯,如果結合劑太強硬,表面磨料都磨光了還不趕快露出下面補充磨料,覺得磨刀怎麼愈磨愈磨不動有進死胡同的感覺;各廠牌磨刀石製作原理類似,各有千秋,磨料跟結合劑的比例與選擇一直到技術,都是影響磨刀石表現,或是說好不好用的因素,不同磨刀石對上不同刀具也會有不同表現,再加上個人主觀感受,要下定論實在困難,磨刀石耐不耐用跟損耗率高或低,我覺得不是主角,因為磨刀石本來就是消耗品會損耗,主角是您手中那把刀,能迅速確實把您寶刀恢復雄風的,就是您需要的磨刀石。

    第三顆,整平

    前面章節建議購買一顆到二顆磨刀石來保養刀具,如果打磨的次數很頻繁的話,應該會發現磨刀石常用的部位,通常是在中間,會有凹陷的情形出現;如果磨刀石是有弧度,有凹陷的,那磨出來的刀刃面也會有些弧度,有點類似蛤刃的狀況,所以如果蛤刃不是您計畫中想要的刀刃形狀,就應該盡量保持磨刀石表面的平整,磨刀次數很頻繁的人,加上磨刀石質地比較軟損耗也高的話,那凹陷的狀況會更嚴重,如果有人可以使用凹陷的磨刀石來磨出平整的刀刃面,那就可以報名上電視達人秀,做一些奇人異士的表演讓大家開開眼界。

    凹陷磨刀石
    整平石,用來把凹陷的磨刀石磨平

    這個整平石添購的時機希望是在磨刀石產生明顯的凹陷之前就準備好,雖然這裡把整平石列成第三順位,目的是先用最簡單的裝備以練習磨刀為主,如需要整平先用簡單方式來做,等到需求出現而且心有餘力再來購買這第三顆石頭,如果覺得整平工作很急需也可以在第二顆石頭就添購整平石,有些磨刀石買來就會付上比較小顆的整平石,使用方法差不多,都一樣是在使用前在磨刀石表面做個縱橫的記號,然後沾點水開始打磨一直到磨平就可以了,過程中再檢查整平的狀況,這些整平石也可以用比較粗目的磨刀石兼任,一些切削力強而且本身不會凹陷的磨刀石,例如金屬鑽石磨刀板就是不錯的選項,平時當粗目磨刀石必要時又可兼做整平石,至於粗細則看自己需要什麼樣的粗細度,從200到700/800都可能拿來用做整平石。至於到底要選怎樣的整平石,只要達成整平目的,用的習慣用的順手都可以。

    磨刀石表面簡單畫線參考
    磨到參考線差不多平均的消失即可

    第四顆,拋光,完工

    假設第三顆石頭是整平石,如果還有餘力要添購第四顆磨刀石,那建議使用粗細比較細的磨刀石做拋光用。拋光磨刀石的目數約在#3000以上,對金屬面的拋光效果大於打磨切削效果,光滑的刀刃面可以讓切割時的阻力比較小,感覺比較鋒利一點,使用的拋光石目數更細硬度更高的話,可以用來做收工的動作,例如#5000號以上的陶瓷磨刀石可以用來做最後一道石頭拋光程序,或是單刃刀背面去毛邊收工動作,都是使用這種高目數的細磨刀石來完成的。

    磨刀的時候到底需要幾顆磨刀石才比較有效率達標?每個人手法技巧與心得都不盡相同,也有人認為對刀子鋒利度來說,磨料到達 4µm大小,換算約 #4000 ~ 5000已經是極限,上去的意義不大,也有人會認為磨刀不上到幾萬以上就渾身不對勁,不管黑貓白貓,會抓老鼠就是好貓,當自己累積經驗之後,相信英明神武的您也可以找出自己的套路功夫。

    下面幾張找片的做法是要看看到底需要幾塊磨刀石來做到打磨甚至拋光的工作,這位美國作者Todd Simpson,將剃刀以#1000,#2000,#4000,#8000及#16000磨刀石磨刀後從刀鋒照的一萬倍放大照片,刀鋒從#1000到#4000漸進打磨經測量發現刀鋒提升同時兩邊刀刃面變窄,表示刀子穿透力變好變更鋒利,從#4000以上再往上打磨則兩刃面寬不再縮小,只有刀鋒提升更高更尖,顯示鋒利度會到達某個極限之後再增加也是有限。

    #1000磨刀石打磨
    #2000磨刀石打磨
    #4000磨刀石打磨
    #8000磨刀石打磨
    #16000磨刀石打磨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另一個實驗用#320以及#16000兩塊磨刀石打磨剃刀做實驗,是的您沒看錯,這麼大的區隔是要看看超細目的磨刀石可不可以直接覆蓋粗目磨刀石的刮痕,而跳過中間的中目,細目磨刀石。為了區隔,#320磨刀的時候用垂直90度的角度,#16000用60度的角度,二者差30度以資區分。

    第一張照片顯示用#320磨刀後,在刀刃面上留下的刮痕放大1500倍的樣子,第二張照片直接上#16000磨刀石,打磨10下之後的照片,超細目的60度角刮痕已經開始取代原本的粗刮痕,第三張照片還是用#16000的磨刀石,打磨100下之後的樣子,超細刮痕已經完全取代原本的粗目刮痕,而且缺角也變小了。

    #320磨刀石打磨
    #16000磨刀石打磨10次
    #16000磨刀石打磨100次
    原始缺口,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重申一下,這些照片顯示結果並不是要改變您既有磨刀習慣,而且做法仍有許多變數與可能存在,僅單純提供參考而不是結論。

    第五顆,重整,修理

    如果要考慮刀刃面重新塑型或是刀子損壞要修理刀身,必須使用切削力強,一般目數比較低的粗目磨刀石來達標,號數大約在#400~#500以下,甚至在#200~#400間。因為粗目、切削力強的磨刀石對刀子的破壞性比較高,所以幾乎已經在重製一把刀,建議初學者不要輕易使用粗目數的磨刀石來磨刀,要不然只要一旦造成傷害,那就要花更多的精力來修復,所以等到自己磨刀累積到足夠的經驗,手夠穩,角度夠準,力量掌握夠好之後再來考慮使用這一類切削力強,粗目數的粗磨刀石來重塑或修理刀子。

    這顆石頭因為功能特殊且使用率低,只要刀子好好保養使用,不一定第五顆就添購這種功能的石頭,可以試試其他不同品牌,樹酯、陶瓷不同種類,或其他不同號數磨刀石也都是不錯的嘗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常跟朋友開玩笑,如果倚天劍跟青冥劍對決,哪個會比較厲害?我的答案是,看用劍的人是誰,只要人對了,至於是甚麼劍相對就沒那麼重要。再怎麼厲害,硬體的好壞優劣都會有個極限,相對的,人的功夫只要勤練,一直都有新的體會不斷成長,如果裝備超出個人可以負擔的能力,一味想從追求硬體單方面獲得絕世武功的話,在此奉勸:與其先利其器,不如先練功夫。

    市場上有很多不錯的磨刀石品牌,同類型的,價格功能也相近,以下列舉出一些常見也有不錯表現的廠牌,只要價格範圍可以接受,建議敞開心胸嘗試。

    Arashiyama 嵐山

    Bester 今西製砥

    King 國王

    Kitayama 北山

    Naniwa 龍蝦

    Shapton 刃之黑幕

    Shuehiro 末廣

  • 廚刀 4.6.3 磨刀方向

    磨刀方向

    您已經在閱讀這些章節,表示您可能具備磨刀經驗,有興趣來討論一些好玩的狀況;前面簡單定義過磨刀的幾個方向,提到不同方向磨刀施力的差異,很多的認知是在肉眼可以觀察的範圍內建力的,可能根深柢固也可能懵懵懂懂。

    背向磨刀顯微鏡圖
    刃向磨刀顯微鏡圖

    基本磨刀方式裏面不知道有沒有注意到,中、西式雙刃刀與日式單刃刀磨法不一樣,單就磨刀方向來說,一種是弧向或橫向,另一種是背向或刃向,前面也提到過微鋸齒狀況,在顯微鏡的微觀世界裏任何的打磨都會留下痕跡,感謝科技的進步,讓我們可以用更細微的角度來觀察萬事萬物,本章節中許多高倍數電子顯微鏡的照片是由美國網站 Science of Sharp 的授權使用,透過這些高度專業以及高度熱情的人,觀察到鋼鐵不再是堅不可摧的物質,磨刀直上直下就留下直紋,橫來橫去就留橫紋,隨意來隨意去就留下抽象畫,只要自己覺得切起來爽就好,這些紋路肉眼反正也看不到,影響可以略而不計。

    刀子用背向磨刀的時候會在刀鋒處留下比較順的毛邊,採用刃向磨刀的話,刀鋒處最前鋒跟磨刀石硬碰硬正面交鋒,最後結果整體刀鋒比較不平順,會有斷裂折損缺口產生,如果在意這些細微差異的話,磨刀的時候用背向還是刃向要考慮進去。

    橫向磨刀顯微鏡圖
    橫向磨刀顯微鏡圖

  • 廚刀 4-6-2 角度

    磨刀角度

    磨刀的時候除了刀刃面跟磨刀之間形成的夾角之外,刀身縱軸跟磨刀石形成的角度各家也各有說法,從西式磨刀常用的弧向,日式單刃刀常用的30到60度,甚至到90度都有可能,磨刀運動方向的角度就看自己切什麼食材來決定。

    跟切向有關

    刀與磨刀石角度

    以雙刃西式主廚刀與中式菜刀而言,用到雙向推拉切以及壓切來粗曠式分切食材比例頗高,所以磨刀的時候把刀刃面磨平整角度正確即可,有時候食材切得快比切得工整重要,保養刀子可用或堪用即可,無須投注太多資源在磨刀上面,所以磨刀用側向或是弧向磨刀即可勝任愉快,另外一個世界的日式刀具,以生魚片刀柳刃來說,幾乎只以拉切方式切魚,而且刀身起始姿勢與桌面成約30度角,加上刀子運動方向考量,所以刀子打磨時候會用30~60度的夾角來磨刀,讓鋸齒以最佳角度最小的損壞來切割纖細的魚肉,如果刀子像菜切,薄刃或出刃會使用到推拉切,那磨刀的角度可以大一點到60度甚至90度垂直,最後刀子磨多了,磨久了,就會發展出自己最適合,對自己刀具最有利的磨刀方式。

  • 廚刀 4.6 磨刀

    雜七雜八大小事

    前面介紹基本招式,如果練習幾回還沒有磨掉您對磨刀的興致,後面章節再耽誤您幾分鐘時間,多聊一下磨刀瑣碎的一些事,如果對磨刀保養不是很有興趣的,可以跳過以下這幾個章節也無妨。

    4.6.1 磨刀棒,還沒完

    目前市售磨刀棒選擇有好幾種,但是消費者能夠看得到的並不算多,最常見的是金屬製作的磨刀棒,如果沒有特別說明的話,可能會是中目粗細。

    金屬做的磨刀棒,表面分為細、中、粗三種粗細,一般用磨刀棒一圈有幾條紋路來規範,同樣粗細棒子,愈多條紋路就愈細,愈少紋路就愈粗;愈細的表面,對刀刃愈是只有校正,沒有打磨的功用,愈粗的表面,除了校正之外,還會有一些刮磨的作用,中到粗的磨刀棒會在刀刃面上留下明顯的痕跡,會有一些副作用是我們不想見到的,除非刀子像剁刀一樣非常的粗壯,要不然不要使用中目或是粗目的磨刀棒;所以,刀刃狀況愈新、愈好,應使用愈細的表面來保養,已經有一點鈍了,才需要粗一點表面的棒子,校正同時也連帶做些微的削磨工作,如果連中、粗目的棒子都沒什麼作用時,就表示該上磨刀石了。

    磨刀棒保養比較快速方便

    磨刀棒本身幾乎沒有打磨作用,用磨刀棒只能在刀鋒還沒鈍化的時候使用,用磨刀棒好處是比較簡單,保養方便且時間短,不需要太多準備工作與空間,只要1~2分鐘甚至更短就能恢復刀刃雄風,比起磨刀石的準備與耗時,磨刀棒可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更多刀具簡單保養,在分秒必爭的廚房裏面是不可缺的工具。

    金屬磨刀棒

    金屬應該是最常見,最容易買到的磨刀棒材質,一般實測硬度約在 HRC 60~65 左右,製作時多少會帶點磁性,可以吸附磨擦產生的鐵屑。

    磨刀棒的長度,最好要超過所用刀子的長度,使用起來才不會憋手憋腳,如果沒有特別偏好,建議選擇細目,硬度高一點的磨刀棒,會比較容易上手,比較不會刮傷刀子。

    陶瓷磨刀棒

    陶瓷製做磨刀棒,硬度高,表面細緻,相對粗目,金屬製的磨刀棒,陶瓷磨刀棒在修復卷刃的同時,磨除刀肉的副作用比較小,比較不會無意間傷到刀子而不自知。即使是陶瓷製作的磨刀棒也都還有細度的區分,製作方式也比較接近磨刀石,甚至會加入鑽石,金剛砂等磨料,讓磨刀棒帶一些打磨效果。

    一般來說陶瓷的細緻度會比金屬要好,但缺點就是比較脆弱,萬一不小心掉地上陶瓷磨刀棒就可能報銷,不過新一代的陶瓷磨刀棒已經盡力改進這個死穴,號稱從某些高度墜地也能保持完身,至於銷售商願不願意配合實測,請自己去詢問;陶瓷磨刀棒另外一個缺點是沒有磁性,缺乏磁性的磨刀棒磨出來產生的鐵屑比較難控制,記得完工後要做好清潔工作,而且不要隨意觸摸後再去揉眼睛,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台灣製磨刀棒

    微齒 Microteeth

    看起來似乎光亮又平整的刀刃,把刀刃放大之後可以看到光滑亮麗的刀刃其實有微鋸齒的形狀存在,不管用多細的磨刀石來磨刀,這些鋸齒都會存在,只是大小不同而已,這些存在的鋸齒是實際在切割的時候產生分割與貫穿力量的主角,鋸齒到底是粗一點好還是細一點好,一樣要看所切的食材來決定,要切粗壯的食材,用細的鋸齒不見得好切,像是切番茄、麵包,還記得這些專用刀都是鋸齒狀的嗎?如果用細齒去處理就有可能比較不對味;而細緻的食材用比較粗的鋸齒來切,可能會七零八落,比如用粗的鋸齒來切纖細的生魚片。

    刀鋒鋸齒狀向兩邊的刃面延伸可以看到上面有長長的刮痕,這些刮痕就是磨刀的時候磨刀方向形成的,所以用不同的磨刀方向會產生不同形狀的刮痕以及鋸齒,前面一直提到磨刀方向與粗細度要依食材以及切割習慣來決定,就是這個原因。

    微齒顯微鏡圖S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