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刀 1.2.4 選擇

是面上可供選擇的手柄種類多,選手柄則要依照自己用刀習慣,或許您會覺得握刀子有甚麼大學問?若料理只是一份工作,那可能就沒甚麼差別,但若是把料理當作樂趣,樂在其中,就可以一起來了解一下各種不同手柄間的差異。
習慣粗曠動作的人,或是切割比較大的食材,需要常常滿把式的抓握,用力抓緊程度比較高,手柄就要選抗滑的,如果常暴露在油脂中,止滑形狀也要考慮進去,找可以適合滿把抓握的設計方式,讓刀子抓握力更強,切割的時候不會滑掉甚至飛刀造成危險;反之,切割一些細緻食材,刀子鋒利程度也跟得上,常常捏握切削的話,手掌只會輕輕的控制著刀子,手柄的選擇考量會有所不同。

舒適度,手感

每個人手的大小與喜好不同,所以把刀子拿起來,握在手中的刀子要有舒適的感覺,有人喜歡粗糙溫軟,有人喜歡冰冷剛硬,各有所好,就刀柄來說,參考材質,形狀與設計,不需要讓別人告訴你應該喜愛怎樣的刀子,人刀結合可能需要時間磨合,也可能就是合不來,不管怎樣,至少不要握起來有不舒服,甚至排斥的感覺,手感這問題有些主觀,但也至少把選擇權留給自己,由自己喜好來決定。

衛生

刀子會直接接觸食物,衛生問題不容忽視。

會讓人食物中毒的來源不少,不過最後都是經過嘴巴,而之所以會進入口中,可能要歸咎於認知不足與習慣不佳。細菌本就到處存在,我們每天也必須攝入適量養份來維持生命,無法避免,但是希望能在食物料理過程中嚴謹把關,在一些壞菌進入嘴巴之前,就這些壞菌都已經處理完畢。會與生食直接接觸的廚房器具,料理盆,刀子,砧板,雙手,都可能是帶菌的源頭,食物料理之後,會跟熟食接觸的器具也可能感染食物,雙手,刀子,砧板,碗盤,因為不會再加熱殺菌,所以要更謹慎。
刀子的刀身大多是金屬做的,光滑的,理論上不應該殘留太多細菌,而刀子之所以會帶菌,很可能是生食熟食交互料理,如果處理了高風險的食材後,未適當處理就直接接觸熟食,如此就很可能造成感染;再者,如果料理環境髒亂,刀具保養不佳,加上刀子設計藏汙納垢的地方多,也可能多少造成交叉感染,這些狀況都應該盡量避免。
美國有個衛生認證機制,由國家衛生基金會 NSF (National Sanitation Fundation) 來主導,這是一個獨立運作的非營利組織,以公共衛生安全,環境保護為理念,認證機制相當有公信力,也受到世界各國的支持。所以如果刀子上已經打上了NSF的認證標章,表示有一定程度的製程與衛生把關,不過如果這些標準要套用到一些亞洲傳統製刀標準上,大概會哀鴻遍野,以傳統方式製作的中式或日式刀具,可能很難通過NSF的認證,至於跟自己料理有沒有關係?就要消費者自己決定了。

保養

想選擇刀柄,也要把自己保養能力考量進去;自己從不保養刀子,甚至不認真清洗刀子,或刀子會進洗碗機的,應該考慮耐腐蝕,比較不怕髒的,例如金屬刀柄;會正常清洗晾乾,但是不怎麼保養刀具的,可以選擇塑膠類,電木類手柄;視刀如命,保養刀子如寶貝的,可以選擇比較嬌貴的材料,像是木材。不過這些都只是參考,刀子要怎麼選當然自己最知道,時間久了,累積經驗,自然會找到相配的刀具。

平衡

把刀子抓握在手中,甚至在空曠處揮動一下,可以感受到刀子的輕重以及重心;沉重或重手的刀子夠勁,切東西的時候有重力幫忙,可能感覺比較輕鬆,做一些粗曠工作也比較放心;輕巧或輕手的刀子比較靈活,感覺切割東西阻力小,做些細緻工作比較勝任。

有些說法會把刀子橫放,用一根指頭托著,可以找出刀子的重心所在,重心在前的刀子比較沉,重心在後的刀子比較巧,到底哪個好?就像是輕靈的倚天劍或是渾厚的屠龍刀,要說哪個好,還真無從形容比較起。只是我個人認為,刀子的平衡,除了考量重量中心之外,還有實際切東西的時候,整體遭遇到的阻力,整個的一種感覺,就如同鍋子的使用,平衡感不是鍋子重心而已,更是鍋子抓起來穩定度,還有放上食材後在鍋子裡甩鍋翻炒,拿起來把菜倒出來的操作度與駕馭感,整個加起來才是綜合表現;又有點像腳踏車的平衡,不單指的是單手把車子舉起來的重心,還有整個騎起來的操控感跟駕馭感才更重要;有些刀子切東西感覺會向前向下,有助切的感覺,有些會向後向上遇到抗力,各種感覺也跟切東西習慣有關,真的要試切一下食材,才會真正體會到整體切削動作的感受。

設計,防滑

隨著用刀時間增長,切東西的時候不一定眼睛會看著刀子,刀子抓在手中,如果能夠眼睛不看光憑著握感就知道刀刃方向,會讓刀子用起來更得心應手人刀合一,這樣的感覺需要有好的設計,刀柄的形狀容易辨識刀刃方向,配合刀身形狀與重量,可以輕鬆掌握刀子正確的切向,再配合防滑特性,一但握住就不會前後滑動或左右轉動,即使握柄在手中滑動或轉動,也可以很快的恢復定位,繼續提刀再戰。這樣並不是鼓勵大家切菜不用看著刀子,只是如果刀子有這樣順手防滑的特性,會讓大家用起刀來有更合體的感覺,不亦樂乎。

整體感覺

或許您心中早有定見,或許是眾說紛紜,或許評價高低已現,或許還在尋尋覓覓,不管是斬釘截鐵還是左思右想,我認為選一把刀最重要的考量,就是要親身體會,體會的程度,至少要親眼所見,最好能雙手感受,如果有可能,可能是最難達到,卻是最直接可靠的模式,就是拿著刀實際試切,不同食材不同材質會有不同感受,試切完後大概就可以很準確的找到適合自己的刀,雖然有相當的困難度,不過如果有機會,盡量做到試切的步驟,體驗一下拿刀實戰的感覺,看能不能人刀一體,天人合一;如果不能,也盡量抓起刀子手中把玩一下,過過乾癮,看看在自己手中順手程度如何;再不行,好歹親眼看看刀子,至少要看得順眼,因為要一起合做好些年。拿刀子切菜的實際感受,才是刀子最終赤裸裸的整體表現,一番兩瞪眼,所以如果可行,就盡量厚著臉皮設法達成吧。

copyright bonbon.win

版權所有,棒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