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刀 1.2.2 結合

刀身跟刀柄材質多半不同,兩者要能夠緊密結合融為一體,需要在設計與工藝上下功夫。結合起來的刀子,要能夠稱職的發揮功用,例如要幹粗活的砍刀,砍剁過程中好歹刀子不能從手中飛出去;作熟食切削的時候,不要把討厭的病菌,因殘留在死角而傳到食物上。

要用甚麼材質來製作手柄各家自有考量,不管選用甚麼材質,為了衛生因素,整支刀的縫隙愈小愈好,愈少愈好;工藝水平上,至少刀子握起來不要有突出的地方,甚至尖銳磨傷或割傷手,那就太掃興,難以盡歡了。

焊接

各式刀柄(照片提供:菜刀王)

金屬材質手柄用焊接方式跟刀身接合,外表看似一體,實際上可能是分做好幾個部位接起來的,即使設計成金屬木柄多種材料混用的,也可能使用到焊接技術,金屬部分焊接妥之後,再打磨打亮,如果不出錯,可能不容易分辨接縫或不同材質,使用起來也不會有甚麼特別不同,是不是使用焊接法,對刀子性能影響不大。

內嵌(半中)

刀子製作好了,再將刀身設法與刀柄結合起來,像是合成手柄的灌模,或是木柄的直接嵌入,不過因為不一定有設計像鉚釘、倒鉤類的固定方式,所以設計上要考量到使用方式,以免顯露出設計缺失;例如,傳統日本刀具製作,刀子與手柄最後結合,是把刀直接穩固的插入手柄預先挖好的洞中,或許要把刀子尾巴加熱,結合之後再稍微敲打固定,配合穩定細緻的切削方式,刀身刀柄可以穩穩的合作很久,但是如果使用不當,二者不能保證完全不會分離,這樣也不見得完全不好,在刀身狀況不錯,但是手柄不堪使用時,就可以只更換刀柄,不用報廢整把刀子,算是各有有優缺點,各有愛好。

各種手柄圖示

穿心柄,背通柄

刀身與刀柄結合部位,不只有刀柄的部分長度,而是與刀柄同長度,不過與刀柄不同形狀,只有中間部分延伸至刀尾稱穿心柄,從刀背上面部分延伸過來稱通背柄。穿心柄外觀上手柄整體性高,譬如木柄就是整支木柄,通背柄則會顯露出不同材質,或許需要額外加工讓平整度更完善。

老鼠尾

這種結合方式在刀身製作時,刀跟後面留了一根細長的尾巴,尾巴穿過手柄,然後在後面彎個彎固定,避免用力砍劈,切興正起的時候刀子滑動甚至飛脫,這樣做法有可能比較簡單,但是相對的,手柄與刀子尾巴部分空隙比較大,容易藏污納垢,尤其在沖完水後,手柄裡面的水分不易完全清除乾淨,所以在清潔使用上,還有後續保養都要特別用心。

通背柄,老鼠尾

全通柄 Full Tang

全通柄扎實,但使用金屬多,重量也重

全通柄設計是整把刀從刀尖一直到手柄末端,全部用鋼材完成,手柄的部分跟鋼材的部位形狀是一樣的,看起來就是整把刀都是由同一片金屬所打造,感覺非常的紮實,手柄的金屬部位也可能有部分露在外面,感覺上有點像宣示性質,告訴消費者這把刀子用料不簡單,也有人把它定義為高級高跟初級刀的分別,但是以現在的製造技術,手柄金屬部分的長度相對沒那麼重要,全通柄也不一定就比較難製造,或是工序比較多,或是材料用得更好,更沒有辦法直接跟鋒利度畫上等號,所以這只是一種刀子設計製作方式,不一定就是品質的保證。

有些說法指出選刀的時候,要選擇全通柄為上策,而全通柄代表的就是高品質刀具。
其實刀子的製作發展,全通柄的做法,並不是從古早時代就開始的,大約在19世紀

至於全通柄的刀就會比較好嗎?這裡個人意見是,甚麼樣式的刀柄跟刀子好壞沒有關連,像是傳統日本廚刀就多以內嵌方式製作,美國製刀協會測試標準中,刀子就說明不能用全通柄方式製作,老話一句,端看自己用刀習慣與順手程度而訂,反而是刀身與刀柄相接的地方,如何設計結合方式,會有一些考量。

二種不同材質的結合,除了技術考量之外,還有一些衛生上的顧慮。不管技術上二種材質結合得再如何緊密,只要進入到微生物的世界,任何極微小的隙縫都可能是藏污納垢的天堂。

除非是一體成形的刀子,結合處不會有縫隙,要不然,刀子設計時,如果多做個護手,把結合處後移,減少直接接觸到食材的機會,這樣對處理熟食,處理一些不再加熱或殺菌處理的食物來說,會比較衛生,如果食材切完還會加熱烹飪,會是有消毒程序,影響就會比較小,提供參考。

日式、西式與中式各種握柄

copyright bonbon.win

版權所有,棒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