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刀 1.1.2 西式

比較起中式刀形,西式主廚刀刀身比較瘦長,沒那麼方正,走的是順手路線,通常刀身有足夠寬度,手指握在握把切削時還有足夠空間,刀腹會有些弧度,適合把前端當做支點,穩靠在砧板上下壓做切削,在此暫且稱做搖切(Rock),這個動做是中式方方正正的菜刀,或是刀腹平坦的刀比較做不出來的切法。

德國的索林根 (Solingen) ,是位於德國西北區一個城市,這個小鎮,因為地質土壤關係,鐵礦豐富,發展金屬業比耕種農作物適合,加上附近河川水量足,流速快,利用水力之便替代人力敲打,再加上通商便利,得天獨厚讓這地方將近2千年來,成為製造刀具的核心地。索林根自古就是製做刀劍的重鎮,數百年來,製作揮金斷玉的武器,製作精良的刀具用以作戰而聞名,只要是從這裡生產,只要打上名號,就是品質的承諾,一直到今天,索林根仍然有一套品管的律法,若要在刀子上打上 “Solingen, Germany” 字樣,可是要通過德國特定法規認定的,有別於 “German Knife”-德國材料,刀子上若有Solingen, Germany會相對比較有保障。

除了德國之外,歐洲以發展刀具聞名的地方還有英國 Sheffield-雪菲爾,法國 Thiers-帝耶等,幾百年來以製造精良刀具累積了相當的聲譽,不過還是要提醒,知名的刀子不一定就適合自己使用,有時候花了很多精神追求到的名刀,最後才發現不是自己最適用,最喜愛的刀子,徒耗精神與金錢。

主廚刀 Chef’s Knife

主廚刀

西式主廚刀用途非常廣,一把鋒利的主廚刀,幾乎可以完成廚房的所有任務,舉凡切菜,切肉,切魚,切果,只要運用得當,這把刀幾乎就是廚師貼身代言人。這把刀長寬適中,功能多元,如果平時有下廚習慣的話,應該是廚房裡頭使用率最高,用途最廣的一把刀。
西式主廚刀刀身約8至10吋,換算約20~25 cm,短的靈巧,但是比 20 cm再短的我個人覺得太短,拿來切一些大一點的蔬菜、肉類,就會顯得捉襟見肘,菜可能切得七零八落;長過 30 cm 的話,切大物件好用,但是靈活度不足,因為力距長,手腕力要夠強,不然切菜就有可能會卡關。

西式廚刀部位說明

一般主廚刀會有明顯,銳角的刀尖設計,刀尖窄小適合細緻切工,有些設計把刀尖上偏,刀腹便便,弧形飽滿而明顯;有些刀型會把刀身做得窄一點,切起來比較靈巧;有些會把刀尖下壓,刃部比較平直,適合穩定型切工。其中德國刀的刀腹做得比較圓大,法國刀身比較消瘦,感覺就像大腹便便跟清風瘦骨的兩個廚師,各有風格,各有巧妙,日本牛刀刀刃較平,刀尖低,儼然像是謙虛內斂的禪士。

乍看之下,牛刀與西式主廚刀神似,差異看似不明顯,不過慢慢了解之後,可以發現二者之間有些根本的不同:1. 使用材質不同,處理方式也不同,所以製造出來的刀子→2. 硬度不同,同功能的刀子,日式刀HRC硬度可能比西式刀硬10%左右,所以→3. 刀刃角度較小,一般西式廚刀刃約20-22度/邊,日式牛刀可以做到約10-16度/邊左右。這樣的刀子到了消費者手上,鋒利程度不在話下,不過如果來到硬碰硬的環境,或是用刀人屬於粗曠不拘小節型,可能就不適合。

削皮刀- Paring Knife

削皮刀小巧玲瓏,有點像是主廚刀的縮小版,一般約7~10公分長,削皮刀名為削皮,真正功能不只是用來削果皮,可以運用的地方很多,不少廚師也將削皮刀,或是再長一點的多功能刀當做主要刀具,大致上就是補足主廚刀會顯得笨拙,比較難以勝任的角色。

幾種削皮刀

當主廚刀運用到爐火純青地步的時候,其實也不一定需要這把削皮刀,只是就我個人習慣上,還是不少地方依賴這小巧刀,例如削皮,果皮,馬鈴薯皮,柳橙皮;挖孔,像是馬鈴薯眼孔,或是蔬果表面凹陷處;弧形切削,削出橄欖形;刻花,簡單基本的花紋;空間有限的分切,例如骨頭之間斷筋錯骨,需要薄而窄的刀子,可以在骨節之間轉彎,游刃有餘。

靈巧的削皮刀

即使小巧,削皮刀刀身還是有各種不同的設計,從簡單的機器刀,到手工精緻鍛造,長短厚薄,材質硬度,鐘鼎山林各自千秋,刀形大概有傳統形,平直形與鳥嘴形三種,傳統形削皮刀的刃部帶些弧度,有點小小的肚子,平直形的刃部成一直線,鳥嘴形如其名,刃部向下彎,利用刀尖前段可以做一些比較精細的工;各形狀的刀各有用途,各有巧妙,還是要自己覺得適用最重要。

copyright bonbon.win

版權所有,棒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