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刀 4.6.7 單刃

日式單刃

傳統日式刀具單面開刃,刃面比較大比較平整,整個貼在磨刀石上打磨比較容易抓到原來的角度,刀子使用的角度很小,一般大約10到15度,角度小自然穿透力就高,但是相對的要有夠強的材料來支撐, 要不然在切割過程中就可能會受到損壞崩裂。

一把刀子打磨成不同刃角角度會有些好處,在刀尖部位角度小切東西比較靈活細緻,到了刀跟角度大比較粗壯耐操,有點文武刀的感覺,切細緻食材用刀尖,粗壯食材用刀跟,讓刀子使用範圍更廣。

先前提到刀刃分三段來磨,不過單純就物理來說,分三段磨就會磨出三條直線,所以原本是一個弧形的刀鋒會變成有稜有角三段刃,所以在這所謂的三段式磨刀,每個區段分界不要每次都那麼精準,或是多分幾段,五段,七段,有點類似微積分,分愈多段愈會呈現平滑的弧線,在每一段刃面打磨時甚至隨著調整刃角,磨出不同角度刃面,或是再配合開出次刃,變化無窮。

微刃,次刃

微刃/次刃 Micro Bevel/ Secondary Bevel

前面提到傳統日本刀或某些刀具會做次刃,有設計次刃的刀子平時磨刀保養會跟正常單刃有些許的出入。

日常的刀刃保養只要這個微小的次刃面做保養就可以了,也就是打磨的時候打磨次刃就成,完成後在刀背面裏刃的部分輕輕磨一下就完成刀子日常保養,與其說是打磨,還不如說把刀鋒順一下,回復一下而已,幾乎不用對主刃面做打磨,所以保養起來似乎更簡單一點。

保養的時候跟正常磨刀準備一樣,用細一點的完工磨刀石,保養次刃的角度必須每次都一樣,看自己需求,一般用30~45度左右,次刃的部位大小與位置則是視工作需要而訂,可以參考主刃面的方式分段來打磨,只是每一段要掌握到一樣角度比較沒那麼容易,另外一點,每一段打磨都是一條直線,但是刀刃部本身可能是一個弧形,前面講到分三個部分打磨,有把握的話應該要把刀刃部位分為更多部分來打磨,最終希望以漸進無段式打磨以維持刀刃的弧度;如果只有後段刀跟會硬碰硬砍劈,也可以只在後段開次刃,前段保持正常刀刃專門切割精細食材。

因為次刃很纖細,所以磨的時候並不需要使用太大力氣,要不然所有力氣集中在小小的刃面上就是很大的力道,用正確的角度,在有次刃的部位輕輕地磨幾次就可以完成次刃打磨保養,再把刀子反過來刀背面帶一下,去掉毛邊即大功告成。

久而久之次刃終究會越磨越寬,當寬到某個程度以上,像是大於 2 mm 以上像個巨嬰的時候就要把整個主刃面打薄,主刃面打薄的時候可以選擇切削力比較強的磨刀石,直接把主刃面貼上磨刀石打磨,磨到所需要的厚度,也就是次刃回到正常的寬度時即可停止,因為次刃非常的微小,如果有放大鏡來協助會更容易判斷次刃的寬度。

照片中開次刃研磨方式,先以16度夾角完成正常打磨,再提升到每邊20度角,在中目的磨刀石上很輕的劃3次,施力輕的程度僅保持刀子與磨刀石剛好接觸而已,即使如此,因為受力面積小所以造成的效果頗明顯,在刀鋒最尖端處形成40度夾角的次刃。照片示範的力道非常輕,但請不要誤會,實際次刃保養的力道還是要看您刀子狀況調整,不要誤以為次刃力道一定要多輕或是多重,難免以偏概全。

打磨後次刃放大照Todd Simpson, at scienceofsharp

次刃的存在主要是犧牲一些切割穿透力來換取強度,夾角約35~45度左右,如果刀子鋼材本身強度夠就可以維持在比較小的角度,如果怕鋼材強度不夠或是要切的東西比較堅韌,那就可以使用比較大一點的角度。次刃的寬度一般約 0.5~2 mm,非常的微小,小到肉眼難見而且幾乎不影響刀子的鋒利度,同時又能夠提供良好的強度,只要適當保養可以提供理想的切割。

有些開刃方式會開出第三刃面,有點類似雙刃的方式,這第三個面會比次刃更小,原理則是類似,犧牲一些穿透力來換取刀刃整體的強度,同樣是依自己需求的範圍,例如在刀跟部來開第三刃,保養方式跟次刃一樣。

如果把刀身表面分為主刃面次刃面的方式,刀身與主刃面交接處就會看到清楚的刀稜線,還有一個強化刀刃的方式是用蛤刃的方法來製作,打磨的方式在後面蛤刃保養打磨的時候會提到,這邊要報告的是,單刃刀若要採用蛤刃模式,可以分為大蛤跟小蛤二種,大蛤刃的弧度是從刀身均勻的延伸到刀鋒,沒有明顯刀稜線,不過還沒在傳統日式單刃刀具上見過,小蛤刃則是像傳統日式單刃刀具一樣有刀身面,刀刃面,之間有一條刀稜線,但是在最刀鋒最前端的部分做個弧形刀刃,通常傳統日本刀廠不會這樣做,若自己想改成小蛤刃或微蛤刃的話,建議用盪刀加磨料的方式跟向盪刀,輔助手在壓著刀刃面施力的時候,將力量用在刀刃後緣刀鋒處,而不是用在刀刃的刀跟前端地方,這樣子只要調整出力位置,需要的話稍微配合提高一些刀身角度就可以磨出小蛤刃的刀刃。

裏押的研磨

前面介紹過傳統日是刀具內側面會做個凹槽稱裏凹,裏凹周邊為細緻的裏押,刀刃最主要的打磨都是在正面主刃面的工作,有開次刃的話,最主要工作在保養次刃,等到正面的工作都完成之後,用最高號數的完工磨刀石在內側,也就是裏押輕輕貼著磨刀石帶過兩三下即可,類似去毛邊動作,不需要有粗猛的磨刀動作以免打磨到裏押,裏押的寬度則是看各廠家,一般大約保持在 0.5~2mm左右,是一個比較細緻的部分,千萬不要認真的磨裏押結果裏押面的寬度磨大了,反而造就一個失敗的作品。

正常(左)與過度打磨的裏押比較

裏凹的打磨

因為裏凹的設計本來就是一個凹槽,切割食材的時候在內側形成氣孔,目的是希望減少食材的沾黏,當刀子的內側面貼在平整的磨刀石上的時候,接觸不到也打磨不到的凹陷部位。

裏凹平時並不太需要打磨,保養的時候也不常保養到這個部位,平實只要清洗完畢擦該即可,如果發現輕微氧化,洗刀子的時候用金剛砂菜瓜布多刷兩下把氧化部分刷乾淨,擦乾上油就完成,但如果真的因為生鏽或甚麼因素要打磨的話,這裡建議需要細號數的水砂紙,包覆在幾個軟性的材料上面,譬如酒瓶塞,然後再來打磨裏凹,或是直接用除鏽擦來打磨即可,或是可以利用一些磨砂膏或是金剛砂,然後再用布料推著磨砂膏來做打磨的動作。

copyright bonbon.win

版權所有,棒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