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刀 4.5.1 磨刀

基礎

先別動手,就像吃飯前要先有菜單一樣,先思考一些工作順序,還有再提醒一次,對剛接觸磨刀的初學者,不需要在硬體裝備的漩渦裡打轉,那些是追求不完的,磨刀是三分裝備,七分工夫,先準備簡單基本工具,練好功夫再來替自己升級,幾個磨刀工作參考步驟如下:

1. 清洗刀子

開始磨刀之前,把刀子清洗乾淨,不要刀子沒洗或是髒兮兮有油汙,食物殘渣就開始磨刀,刀子上殘留的肉屑、菜屑甚至油汙,累積到最後會留在磨刀石上,您不會希望您的磨刀石變成廚餘餿水站,最終可能對磨刀造成影響,有些油汙或化學作用都可能對磨刀石造成損害,不能不察。

2. 檢查

看一下刀子整體的狀況,是卷刃還是鈍化,卷刃鈍化嚴重的狀況如何,整個刀刃都受影響還是部分,因為刀刃卷刃或鈍化不一定是全面性,有可能整個刀刃的哪個部分比較鈍,某些部分狀況還好,檢查完以後會大概知道怎麼下手,哪些地方需要加強,哪些地方保養一下就可以。

檢查的方式可以用手很輕觸摸一下刀鋒的狀況,如果沒把握的話,用前面提到的測試鋒利度的方式,割一下紙來看看整個刀刃的工作情況,哪些部分很鈍,又哪些部位尚可,再來做打磨刀刃考量。

3. 擬訂計畫

在計畫擬定的這個步驟,要看一下刀子的材質,鈍化的程度,還有要用什麼樣的方式來恢復刀子的鋒利程度,甚或是更上一層樓,看完刀子狀況,構思一下怎麼樣保養這把刀子最有利,希望以最少的損耗,達到最大的鋒利程度。

如果是耐磨,不易加工打磨的材質,例如不鏽鋼,那麼選用的磨刀石切削力要好一點,號數有可能要粗一點,如果刀子容易打磨加工性好,而且不會太鈍,那可以選擇細緻一點,切削力不需要那麼高的磨刀石,減少對刀具的損耗,也有可能刀子在某個區塊鈍化特別嚴重,那就用切削力強的磨刀石來特別打磨這個部位,等到初步打磨完成,再換到下一塊,整個過程用甚麼材質、粗細,幾個步驟的磨刀石來做刀子的打磨整理,這些都是在這個階段要思考的地方,減少不必要的摸索。

4. 重塑

重塑階段的目的是犧牲部分刀刃部的刀肉,來現出應有的刀鋒,要活生生的刮除掉部分刀肉來重塑刀刃的形狀,所以要看什麼樣的材料來選擇相對切削力的磨刀石,因為要磨掉的部分比較多,就要切削力強的磨刀石來縮短工時,切削力強的磨刀石一般是磨料比較硬的中、粗目磨刀石,粗目磨刀石在刀子上會留下肉眼可見的刮痕,所以還要進行後續細磨甚至拋光處理,如果細目磨刀石可以兼具高切削力,那在市面上的價格相對會比較高,有些高檔的人造或天然磨刀石,就是標榜高度切削力又夠細緻,成為愛好者追求的目標。

如果刀子是耐磨的不鏽鋼或合金鋼,那磨刀石選擇硬度較高的,切削力較強的,重塑階段時才能快一點達成所要的目的,看刀子材質跟需要磨掉的刀肉有多少,通常約#200~#800左右的磨刀石,要磨掉部分的刀肉,才能重新出現刀鋒;如果是容易打磨的高碳鋼,相對切削力可以不需要太強,避免手抖破壞刀身,手夠穩的當然問題比較小選擇比較多,磨料顆粒要細緻一點,所以在切削重塑的同時,會有一些提鋒拋光的作用;又如果您的刀具選擇是超級耐磨的合金鋼,例如一些鼎鼎大名的粉末鋼,又遇上切削力普普的磨刀石,不相信有甚麼天荒地老海枯石爛的刀客,就可以試試挑戰這些超級耐磨的合金鋼,建議選擇切削力最強的鑽石成分磨刀石,以免對磨刀信心產生太大打擊。

5. 打磨刃面

前面步驟的重新塑型,動作有可能相對粗暴猛烈,目的是要以比較快的速度打磨到需要的形狀,但是塑型完成的刃面可能太粗糙,不僅不好看,可能還不見得適用於要切的食材,所以在雛形完成了之後,要再把刃面做適當的打磨。

這個階段的打磨動作可以先思考自己要切什麼樣的食材,再據以打磨到什麼樣的粗細,一般的家庭料理大約用#800~#1000的磨刀石就可以處理絕大多數食材,如果要切細緻一點的食物,用 #1500 ~ #2000 左右的磨刀石來完工,在 #1500左右粗細的磨刀石已經很夠用,想要再細緻一點的刃面來對付更細緻的食材才需要做更細的打磨,上到更高號數的磨刀石。

刃面的打磨跟前面的塑形,磨刀方式、步驟跟要領是一樣的,到目前為止,練習一雙穩定的手是磨刀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目標,完成這個階段的磨刀之後,刀子已經可以很順暢的應戰,如果只是切家用食材,磨到到這個步驟已經足夠,每一把刀上一顆磨刀石大約會用掉5~15分鐘不等,看刀子磨損程度與磨刀人熟練程度而有差異,時間可能更多或更少,但是如果很追求完工度,每次磨刀都要用3~4顆石頭,一次磨個2~3把刀子,那就可能佔去幾個小時的時間,偶爾為之無妨,如果常常重複做的話,不要把自己熱情都磨掉了;所以這裏要表達的是:建議不需要一開始就追求達人等級的磨刀裝備與程序,先具備基本器具,把自己工夫練純熟,等到需求出現再來升級,避免買一堆裝備最後變成裝飾品,反而失去鍛鍊磨刀的動力。

角度

前面一直強調不同的鋼材與設計,刀子刀刃會有不同的角度,這個角度通常從原廠出來就會決定,但是依照各人的磨刀習慣,最終刀子的刃角還是會略有差異。

對初學者來說,尤其是第一次徒手磨刀的人來說,決定磨刀的角度就是第一個面對的問題,所以跟著原廠出廠的刀刃角度磨就可以了,原廠的角度到底多少?一般來說不鏽鋼材質製作的西式主廚刀跟中式片刀約22~20度,高碳鋼以及日式牛刀的角度比較小,大約15~20度左右,日式廚刀單刃角度大約是 10~15度,不過即使同種類的刀子使用不同材質,也會有不一樣的打磨角度,例如美國跟日本做的西式主廚刀材質就不同,角度也不同,參考原廠角度的磨刀方式有幾個:

奇異筆法,用奇異筆在整個刀刃的部分劃上顏色,磨的時候把這一整層的奇異筆均勻的磨掉就可以了,磨不均勻的時候,奇異筆在刀刃上也會呈現不均勻的狀態,所以每磨幾次就拿起來看一下,如果有偏差趕快做調整,然後把手練到穩定,穩住磨刀的角度,到目前為止只是先練習抓到刀刃的角度,初學階段的角度比力道重要,其他技巧在後面慢慢敘述。

另一個方法是把刀刃輕輕的貼在磨刀石上,輕輕的轉動試著抓到原本的角度,這個方法需要比較細緻敏銳的感覺,不過對於日式傳統單刃的刀子,因為刀刃面夠大夠穩定容易抓到,反而是比較適合的方式。

還有的方法會用兩個銅板墊在刀背上,刀身夾出來的角度大概就是刀刃的角度,這樣的好處是每次的參考都差不多,缺點是相對的誤差比較大,因為不同刀身的寬度不一樣,同樣兩個銅板墊出來的角度就不一樣,再者這兩個銅板的高度不一定就是所需的刃角,抓個大概可以,要抓精準的角度就會有問題。

有一個方式是在刀背上加一個刃角的輔助器,把刀背墊高,一樣是出來的角度會很穩定,但是各廠牌刃角不同不能交互使用,而且只有在刀身與刀刃平直的部分比較準確,磨到刀腹與刀尖就比較容易失真,不好參考。

另一種磨刀器是把刀夾好固定著,然後有塊磨刀石放在固定的高度上,出來的角度就會固定一致,好處是角度會非常的穩定正確,但缺點是沒有辦法做微調,角度很可能只有15,20,25度這樣子固定的選擇,不一定是自己想要比較精確的角度。

使用各種輔註裝備來決定刀刃角度,剛開始的時候比較容易達到穩定的角度,但是久而久之,如果您對磨刀的真有興趣,早晚都要脫離這些輔助器材來徒手磨刀,有點像嬰兒學走路,若剛開始階段用學步車感覺好像學得比較快,但是學步車無法跟著孩子成家立業,早晚要脫離輔助自己走路,會不會別的小孩都穩定走路了,剛脫離學步車的又要再重新學習一次?用不用輔助器材各有優缺點,好壞是非就要自己做取捨判斷與選擇。

如果一開始就捨棄各種角度輔助器直接徒手磨,或許一開始穩定度不足吃盡苦頭,懷疑人生,但是每一把刀,每一次的動作,都是經驗的累積,可能起始學習曲線慢,只要一旦開竅,後續進步神速將不是任何輔助器可以比擬的,而且愈發自信之後,更有能力來推翻原廠一成不變的性能,打磨出更上層樓的個性刀具。

真的要使用角度輔助器嗎?先試試自製高科技輔助器,使用的材料還是軟木塞,把軟木塞削成適當高度,再挖出一條溝夾在刀背上,功用就跟買的角度輔助器一樣,只是醜一點而已,反正只是剛起步時的輔助器,用熟練了就不需要了,何必多花錢!如果需要不同角度輔助器,那只好多開幾瓶酒了,如果週邊親友真的滴酒不沾沒人喝葡萄酒,交友閉俗也要不到軟木塞,還有個小工具很類似市售定角輔助夾,就是常見的高科技長尾夾,因為不同刀身寬度會讓夾子夾出來的刀刃面角度不同,所以很難說要用甚麼大小的夾子來夾出正確角度,還好這些文具店賣的長尾夾大小尺寸還蠻齊全的,夾前面一點或夾後面一點會造成些微的角度變化,利用這一點變化來做微調,尺寸齊全的長尾夾應該可以上您找到您需要的磨刀角度,請注意,長尾夾有可能刮傷刀身,所以不要把這高科技強力長尾夾直接夾在刀身上,好歹隨手墊張紙或塑膠袋甚麼的,才不會夾傷刮花了刀身,還有,這夾子僅提供角度參考,不要把夾子頂著磨刀石一起磨,傷石頭傷夾子也可能造成刀身磨擦,不可不察。

所以手穩,抓到固定的角度,而且不只是一次,這次磨刀跟下次磨刀的間隔可能是一天,可能是一個禮拜,也可能是一個月,不管間隔多久,每次的角度都要一樣精準,所以持續不斷的練習並適度的做調整是磨好刀子不二法門。先練技,再練力,如果磨刀要快,時間要短的話,除了上面提到的硬體選擇,練技小撇步之外,最重要的秘訣不是磨刀石性能如何又如何,或是「用力,用勁」,而是穩定的手,有輕鬆穩定的手可以用高效率磨出所要的成果,讓磨刀更快更省時,粗猛的力道搭配切削力強勁的磨刀石理論上是美好的組合,但如果遇上不穩的手,那結果就是災難,所以開始追求硬體之前,先練好您那雙軟中帶勁的雙手吧。

copyright bonbon.win

版權所有,棒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