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
這個因素很可能是許多人第一順位也是最直接的考量,要用多少預算來購買自己的第一把刀,說實在的,沒有一定的標準,也無法替別人制定參考的依據。買刀的人,評估自己經濟能力與愛刀程度,必須自己做個衡量,沒有人可以替您做主,不過如果真要個參考依據,可以試著用自己薪資來做個參考;比方說,用自己月薪的10%來做為買刀的預算,如果用刀機會少,覺得刀子好壞無差,那就可以把預算降到5%,若是覺得刀子是消耗品,不會或是懶得保養,打算用1~2年就汰換,預算還可以再降,若是完全以價格為考量,只想買一把最便宜的刀,那表示根本不需要這本書,現在就可以把書合起來,不用再閱讀下去,書送給真的想要買廚刀的人。
如果打算以自己10%月薪來規劃,卻又覺得有壓力,那就替自己定一個目標,調整某些開銷,希望在某個特定時間,例如3~6個月後可以達成買刀的目標,也鞭策自己達成自己定下的標竿;如果用刀機會很多,又對烹飪有興趣,那預算就可能要增加;如果烹飪是職業,那最好擁有自己專屬的刀子,有些廚師會願意用整個月薪甚至更高的標準來買刀,提供大家做個比對參考,至於愛刀成癡或是刀具收藏家,就不在我們討論之列了。
因為刀子的價格是變動的,如果把價格列舉出來可能過一陣子以後又不一定適用了,所以後面章節推薦廚刀採用的參考價格方式,會用幾個民生基準來做參考,例如台灣基本工資的百分比,或是平常幾個便當消費的大致金額來做比較,如果有任何價格波動通貨膨脹的話,會隨著這些數字增長,誤差可能比較低。即使是這樣,刀子的價格起伏還是可能比民生標準大,所以這裡所列的價格僅供參考,實際售價要在各賣場看了才算準。
品牌
選擇商譽良好的品牌,可以少走許多冤枉路,只不過名氣大的廠牌,到底代不代表刀子就是您要的呢?一家好的刀廠,會很仔細的製作每一把刀子,對刀廠來說,這一把刀只是眾多出廠商品的一件,但是對於買刀的人來說,就這麼一把刀,可能是縮衣節食換來的結果。品牌有時可以代表品質,沒有人想砸自己的百年招牌,但是品牌卻不代表最適合自己,有些時候認真冷靜想一想,知名的品牌也可能是為了別人而買的,不是為了自己真正的需求。
市面廚刀大致分為中式,西式,日式三大區塊,一般來說,製刀風格除了跟工藝水準有關,實際上跟民族性,文化也脫不了關係,各有各的專長領域,很難有刀廠在各領域都專精,可以生產滿足所有人用刀習慣的刀子;德國品牌名聲響徹雲霄,製做的刀子耐操好養,日本血統的廚刀展現專注精一,細緻而嬌貴,兩岸三地的刀子價廉物美,多功好用。
如果您選刀的時候單純是看上那個小小的商標,而不是其內涵的話,那可能要再三思了,很多刀身上的商標經過清洗打磨之後,可能就煙消雲散一去無蹤,到那時候您手中的刀還剩下甚麼;而各刀廠之間代工情況相當普遍,即使是德國的刀子,都有可能在其他國家生產,或是委託其他刀廠代工,或是合作生產,日本刀廠也可能委託其他刀廠生產,可能是日本刀廠也可能是他國刀廠,台灣刀廠技術也不差,不乏代工國際品牌的案例;即使日本有些手工刀大廠,因為本身產量畢竟有限,會委託其他手工刀廠或師傅代工,再貼上自家品牌出售,不過都還是手工刀就是,又或者是幫其他廠牌生產自己技術專精拿手的刀具,例如我對不鏽鋼類擅長而你對花紋鋼拿手,那就我幫你生產不鏽鋼類刀具,你幫我生產花紋鋼類刀具,各種合作方式都有可能存在;所以,品牌是參考依據之一,但是不要當做最主要,甚至是唯一的考量。
功用
不同刀子有不同優缺點,依據刀子的材質,設計,會比較適用於某些特定功用,相對的,也可能失去某些功用,功用愈專用特殊,通用性就愈差,例如鋸齒刀,用在麵包番茄或許方便,但是拿來切生魚片就是大叉叉;而切生魚片的刀子,拿來劈筋剁骨又讓人看得膽顫心驚;砍切骨頭的剁刀拿來雕花就嫌笨拙;削皮刻花的小刀拿來分切大塊牛肉又可能把肉弄得歪七扭八,那麼家裡廚房到底需要幾種功用的刀?幾把刀才夠用?
回想自己沒開始研究刀子之前,也活到這麼大歲數了,而把一家大小餵養拉拔大的廚房裡面,印象中就那把菜刀,老家那把傳統菜刀用來切菜,拍、碎、鏟,用來切肉,剁、砍、片,吃飽飯後直接切水果,文的武的樣樣來,沒有辦不了的差事,還不是就這樣把大家都養大成人獨立單飛了,所以真要說廚房需要幾把刀,我倒是認為不那麼重點,因為一把刀照樣可以完成任務,所以建議先以簡單布局為主,如果未來用刀需求出現,再來考慮如何添購所需刀子就可以。
P 2-110~111 各種功能刀子
鋒利度
大家都喜歡削鐵如泥的寶刀,不過鋒利不是免費的。
一把不利的刀子,阻力大,難駕馭,想去的地方去不了,切不開,不想去的地方到處亂竄,檔不住,選擇鋒利度好的刀子,不僅安全,更能體會切菜行雲流水的樂趣。
相信所有刀廠都想製造鋒利的刀子,不過在現實市場需求下,要做出某方面妥協,所以真正推出到市面上的,刀子鋒利度會有差異,到底甚麼樣的刀才算鋒利呢?有些人要刀子揮毫斷髮,有些人覺得刀子可以切菜切豆腐就夠用了,也有人希望自己的刀子可以切鐵條才夠力,反正,就是當您抓在手中的刀子切自己常處理的食材的時候,能夠有順暢的穿透力,遇到的阻力最小,滿足心中那把尺,這樣就可以了。
一般剛開箱的刀子通常鋒利度都不差,即使是一些普通品質的刀具,剛剛出鞘的時候都會給人披荊斬棘,所向披靡的感覺。但是開始使用一段時間之後,路遙知馬力,刀子好壞漸漸出現差異;即使高品質的刀也會鈍,但是維持鋒利的時間比較長,而且就算鈍化了也比較容易打磨,所以好品質的刀可以讓您享受鋒利的時間比例較長,請注意,這裡的好品質並不一定跟高價畫上等號,廚房裡一把鋒利的刀子會讓您的心情順暢,享受下廚樂趣,希望您有機會體會。
●形狀
每個人習慣切菜的方式會有差異,要了解自己的切菜習慣,才能據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刀形設計;例如習慣直上直下,切完菜直接鏟走,那就比較適合中式方方正正的菜刀;如果習慣把刀尖靠在砧板上,用搖切方式來切菜,就適合西式,尤其是刀腹大大圓圓的主廚刀;或是切菜動作比較粗曠的,就找重手一點的刀子,這樣使用起來會更順手;如果習慣輕握刀子,精緻切割的,就找輕手的刀子。
刀子長短大小也是個人喜好,有人認為廚房大小會影響使用刀具大小,但說實在廚房大小並不會影響到那幾公分刀子長短的差異,倒是要切的食材,如果處理比較小的食材,手勁不大,喜歡靈巧一點的刀子,選擇刀子的長度就不需要選太長,20到24公分可能就夠用了;但如果手勁不是問題,處理食材又大,大一點的刀子會有更好的操作空間。
P 2-113
●材質
前一章費了那麼多唇舌跟大家介紹製作廚刀的鋼材,琳瑯滿目五花八門,不是過目即忘就是九霄雲外,到底哪種材料最好可能早也忘光了,沒關係,我們都不是金屬材料專業,不靠這個吃飯,記不住甚麼材料好壞也無妨,重點是要順手好用。很多的文章或廠商說明,都會提到刀子使用的材質,標榜是多好,多麼獨特,什麼成分的特殊鋼材,不過我個人認為刀廠的處理技術,經驗跟工藝水準是比較重要的,就像是買下好葡萄園不代表幾年後就可以釀出好葡萄酒,只是這些隱性的知識沒有辦法訴諸於文字表現出來,只能讓消費者自己去體驗,這裡並不是要否認個刀廠選用高級材質的用心與投注,這裡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好的刀子不應該因為材質就被否定或貼標籤,如果能夠秉著一顆敞開的心,領著願意嘗試的精神,相信有更多好刀等著您,更有機會選到自己滿意的刀子。
硬度,強度
前面章節有提到硬度與強度的敘述,如果能夠再深入了解強度是什麼,消費者應該會更容易分析出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刀子。硬度很容易訴諸文字,但是強度卻難以敘述,形容,而且也很複雜,所以不容易看到標榜刀子強度韌性的客觀數字,消費者當然更難用客觀的方式來以強度選擇刀子。
再強調一次,硬度很重要,但並不是唯一,硬度只是鋼材眾多可用的特性之一,針對某些特殊需求,可能會有比硬度更重要的特性,所以硬度僅供參考就可以,個人認為無需太過鑽研,與其紙上談兵說硬度,不如親手把玩順手度,拿起來抓一下,可以的話割一下紙,再進一步試切青菜蘿蔔,心中一把尺量一量,喜不喜歡立見分曉。
刀柄
刀柄抓握的握感覺非常主觀,說的再多,功課做得再仔細,不如自己到現場,實際拿到東西握一下,千言萬語不如一刀在手,其他都是多說。
一般來說歐美的刀子握把設計比較注重衛生安全,所以在形狀材質以及設計上面,都會朝著衛生的因素來作考量,也可能會透過某些特定的認證機制,例如NSF,確定買到的刀子是安全衛生,穩固可靠的;相對之下亞洲比較傳統的握把設計方式,比較注重方便性以便於製作,或是功能性及工藝度,以求用刀順手與完工技藝上的呈現。
一把順手的刀柄握起來不會突兀格格不入,整隻手可以透過手掌接觸刀柄很輕易的融入刀中,而且單憑感覺就可以感受到刀刃在甚麼方向,切割過程中可以在各個施力方向輕易的操控並使力,舉凡推、拉、砍、斜、橫、撇、轉,都可以不費勁的施展,刀在手中也不會前後滑動或左右轉動,最後考量自己的整體需求之後,看是要性能表現,方便還是要衛生,自己工作環境需求是甚麼,再來挑選真正適合自己的握柄,才是正確的選刀模式;如果要以衛生安全為主要考量,像是餐廳或中央廚房,那老闆很可能會選有NSF認證的刀具;若是一些創作型或是日式餐廳,可能就會選一些工藝度高性能良好的刀子,若是自己在家使用那就愛選甚麼就選甚麼,看得順眼,抓得順手,價格可接受就好。
P 2-120 NSF 刀具
P 2-130 西式,中式廚刀握柄
木柄
好,選擇木柄的話,現在不只要保養鋼材,還要保養木材,如果有習慣用洗碗機洗刀子的話,現在真的要改過來了。
刀柄用木頭來製作,有種特別的暖度,不只是有形的,還有種人刀共鳴無形的溫度。木柄帶來的生命力,其他材質很難取代,簡單的中式握柄,功能性的西式握柄,優雅高貴的日式握柄,冬暖夏涼,有時候光純欣賞就讓人療癒,這也是木柄吸引許多人的原因。
木柄有生命,這裡的木柄指的是沒有上保護漆的木柄,要善待不要虐待,如果要選木柄刀具,記得偶爾關心保養一下,要多使用不要冷落,您不喜歡的環境,木柄也難以忍受,舉凡高溫,高濕,太乾,碰撞,都不是適當對待木柄的方式,要選木柄,先學溫柔。
P 2-134
P 2-135 廚刀各種木柄
耐用持久
聽到有很多的說法會提到一把好的刀子,可以用上一輩子,不過前提是在好好保養,很少使用的狀況下比較可能發生,如果刀子使用頻率很高,保養不當的話,不管開箱時原本刀子有多高檔,用料有多好,貴還是便宜,都很有可能很快就會折損,所以如果工作環境粗獷而惡劣,或時常做一些砍劈動作的話,刀子的韌性與強度就蠻重要的;刀子耐不耐用問題不在於買了多好的刀子,而在對刀子保養的能力,保養能力越強,越細心呵護自己刀子,使用起來就會持久。一把號稱耐磨耐操的刀子只是讓人有更大犯錯空間,並不是就一輩子不會損壞,可以任意對待,建議剛開始買刀的時候,因為初來乍到,選擇耐用的刀子比較不容易因為疏忽而重損,另外一種思考方式,選擇可以定期更換的消耗品,使用到某個程度就淘汰,隨著用刀習慣與能力改變更換刀具,也是一種購刀考慮的方式。
P 2-140 損壞的刀
易磨,耐磨
不知道您想要多久磨一次刀子,這個問題是別人沒有辦法幫忙回答的,有人會天天磨餐餐磨,也有人從來不磨,至於刀子好不好磨是不是重點?相信別人也沒辦法回答,因為不是每個人都磨刀,只不過有一件事還蠻確定的,就是只要您使用刀子,刀子就會鈍,使用的越頻繁,越用力,切的東西愈硬,刀子鈍得就越快,使用的次數越少,磨刀的機會當然就越少。
如果磨刀機會多,而且都是自己動手,當然希望刀子好磨,相反的磨刀機會少,或是久久再交給別人磨,刀子好不好磨就沒那麼重要。所以選刀的時候,要不要選好磨的刀子,就看自己要不要磨刀來決定了。
P 2-145
耐蝕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刀子,很多都是以不鏽鋼系列為主,不鏽鋼的好處就是不太會跟外在環境起反應,所以遇到惡劣環境或是酸性食材,刀子相對不容易起反應變化,有些人的刀子常放在潮濕的環境,就比較沒那麼會氧化,刀子長期切酸性食材也不太會有問題,甚至遇到不友善的化學藥劑清洗,只要用清水沖洗完,就不會有後續問題,在不同味道的食物之間交互切削,只要清洗好也不會互相串味,像是切完洋蔥,再去切西瓜水果,只要洗好就不容易沾上前面食材強烈的氣味,相較之下碳鋼的刀子,鋒利度夠持鋒性佳,這些高碳鋼刀子現在市面上已經是非主流派,比較不容易看到了,相對的拿這些刀來切些有腐蝕性的食材,刀子很快就會有反應,或是不小心沒有完全擦乾,只要幾分鐘刀子就會生鏽,或在不同食材之間交換切,味道很可能跑來跑去,先觀察一下自己的工作環境,再選擇需不需要耐蝕性高的刀子。
P 2-150~151 不耐蝕跟食物起反應的刀
衛生
現在假設大家都會好好保養自己刀子,但其實在適當保養的狀況下,刀子還是有可能藏汙納垢,透過一些適當的設計,可以將藏汙納垢的機率降低或是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如果對衛生需求比較高,比較注重的,這些設計的小細節就要注意。
一般刀跟部位有個刀枕設計或是護手的設計,會多一層屏障,讓手上刀上的細菌不容易傳到食物上,刀柄本身縫隙越少,也就越不容易藏污納垢,包含接合處的縫隙,材質本身的氣孔,選擇沒有氣孔的材質加上精密結合的量好設計與完工工藝,就可以提昇衛生安全的程度。
P 2-155
用刀習慣
用刀習慣確實會影響到刀具的選擇,但這又是很隱性的經驗值,像是用刀習慣粗猛,會在切菜板上剁來剁去,刮來刮去的就不太適合拿細緻脆弱的刀子,而切東西細緻的人可能又覺得粗壯的刀子不夠精細準確,很難有一個客觀的標準來說明什麼樣的習慣要配合使用甚麼刀子,不過這裡給一個大概的參考方向,如果手邊的食譜是西餐的料理方式,那刀子會比較偏向西式的主廚刀,如果食譜是日式料理為主,那選擇就會比較偏向日式刀具,同理如果參考的食譜是中式料理,那刀子選擇就會以中式市的刀子為主,不過這只是個大概的方向,不是絕對的選擇標準,有時候跨領域交互運用也有不錯的效果,就看自己用甚麼比較順手習慣了。
P 2-160